
定位:1. 先秦诸子散文鉴赏。通过鉴赏本文,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切入:1. 才用文言文常规教学切入。布置预习,在课上由学生诵读,讲解难重点及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 学习讨论文章的中心观点。要抓住中心句: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探究:1. 提前布置预习以我知道孟子为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与孟子有关的内容,并记录下来,与同学共享。2.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来分析其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主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本文通过谈话,以谈论音乐作为切入点,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人民对齐王好乐的不同态度来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3. 分析了解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可以事先布置问题:如果你是孟子,你怎样来劝说齐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对优秀观点的讨论来理解课文和孟子的辩论艺术特色:①欲擒故纵,循循善诱。文章论点的摆开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通过察颜观色,投其所好,将话题引到齐王感兴趣的音乐上来,再以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术几平来引起齐王的好奇心,从而自然的归属到本文的主旨上。②内容对比,句式反复。运用人民的不同感受对比否定王自乐,。句式上采用排比反复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③逻辑严密,形象生动。作为议论文,本文的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并做到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事本来枯燥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拓展:1. 阅读孟子的一篇文章,来进一步体会孟子的民本仁爱的思想及其语言的严谨、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的特色,加以巩固所学知识。《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练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四.解释下列词语: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②一A谁能一之 统一B用心一也 专一C一鼓作气 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 往B金就砺则利 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十.课外阅读: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十一.课外作业:1.熟读课文。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