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雨中登泰山 教案

雨中登泰山 教案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

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

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在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即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

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

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答案是《教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

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

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教参》认为这些都是正面明写,似可商榷。)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密不可分。(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