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目的要求

一、接受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挺身而出、忍辱负重、九死一生的爱国思想和崇高感情。

二、学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三、学习作者精练生动的语言;掌握古汉语的一些特点。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四、了解序言的写法。

要点难点

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再读本文,以便更具体更深切地领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一点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了解时势是如何造就英雄的。

三、学习本文把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的写法。

四、学习有关疑难词语。

写作背景

《〈指南录〉后序》有关史实述略

《〈指南录〉后序》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篇广为传诵的名文。文中记述了作者出使元营、逃归永嘉这一段历经艰险的过程;并以充沛的感情,抒写了作者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授时,应补充介绍一些有关具体情况,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天祥的崇高精神。现在按照课文的段落次序,补充介绍一些有关材料。

一、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文章开篇点明奉命使元的时间为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二月实为正月的误记。当时的形势怎样呢?

从1234年(文天祥出生前两年)蒙古太宗(窝阔台)出兵攻宋以来,兵连祸结,无复宁岁。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大片疆土,相继沦亡;众多文武官员,纷纷投降。

到了1275年(德佑元年),刚继位的赵显,年仅四岁,太皇太后(宋理宗后)谢道清主持朝政。一方面,迫于形势,皇帝下哀痛诏自责,号召各地官员起兵勤王;另一方面,南宋王朝又准备妥协投降,以求苟安。朝中大官僚又多属投降派,有的逃跑,有的迎降,有的暂作观望;真正主张抗战并有一定实力的,唯有刚从赣州起兵的文天祥和另一将领张世杰两人而已。而这两支军队,也未得到南宋王朝应有的支持,反而多方受阻。

与此同时,元军已攻克鄂州(今武昌),伯颜率大军二十万,以襄阳降将吕文焕为先导,沿江而下,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一年间相继占领了江南许多军事重镇,最后兵分三路,直取临安(今杭州)。到了1275年底,元军已迫近临安。

这时,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朝廷惊慌万状,投降活动日甚一日。德佑二年正月初一,朝廷便派人使元,求称侄纳币,不从;称侄孙,不从。后来太皇太后命用臣礼。堂堂的左丞相留梦炎也于年前偷偷溜走降元去了。朝廷于正月初五日匆匆任命老朽昏庸的吴坚为左丞相,日午宣麻(唐、宋任命大臣,以黄白麻纸草诏宣布于廷)慈元殿,文班止六人;同日,又遣监察御史刘岊(jié)奉表称臣,上大元皇帝尊号曰仁明神武皇帝,岁奉银绢二十五万帧薄5搅苏率巳眨呀ぞ嗔侔步鋈锏母尥ど剑牢幕酪蚜钊怂能出张贴安民告示了。南宋统治集团,更慌了手脚,赶忙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自请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以上引文见《宋史》卷47,《瀛国公纪》)。伯颜责令右丞相陈宜中到元营办理正式投降手续,陈宜中也就在十八日夜逃之夭夭。

文天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正月十九日早除枢密使,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并奉旨诣北军讲和的。

既然北兵已迫修门,投降气氛弥漫朝廷,文天祥的出使谈判,当然就无法以口舌动北军而为国纾祸了。但他考虑到国事至北,予不得爱身,便挺身而出,担当重任,去为国纾祸。这种精神,无疑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这一举动,说明文天祥确乎不愧为留芳千古的爱国志士。当然,文天祥对形势的估计和认识,是不够的;从策略上讲,也是错误的。所以,到了皋亭山之后,他便深悔一出之误(以下引文均见《文山先生全集》)。

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文章第二段,记述了文天祥与伯颜面对面斗争的情况。

文天祥正月二十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与伯颜进行谈判,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他首先不承认前丞相陈宜中的投降条件,面强调以议和为名义;进而诘问伯颜对南宋王朝是欲以求国,还是欲毁其社稷;继而提出今两国丞相亲定盟好,宜退兵平江(今苏州)或嘉州,然后再谈判的主张;最后晓之以利害:能如予说,两国成好,幸甚。不然,南北兵祸未已,非尔利也。虽然文天祥一再申明和坚持这些条件,与之辨难甚至,在辞令方面是无懈可击的,但毕竟缺乏实力为后盾,当然不会为伯颜接受,反而激起北辞渐不逊,对他进行威胁,施加压力。但文天祥威武不能屈,堂堂正正地表示: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文天祥这股浩然正气,颇具威慑力,直令大酋为之辞屈而不敢怒,请酋相顾动色。当晚,元营准备扣留文天祥时,他更直前责虏酋失信,辞色甚厉,不复顾死,竟使译者再四失辞,大酋怒且愧。

在这样的情况下,吕文焕、吕师孟叔侄竟颜从旁劝说,&127;并为自己投降行为辩护。于是文天祥怒斥吕文焕为罪魁,为乱贼,为万世之贼臣,义正辞严地指出:汝叔侄皆降北,不族灭汝,是本朝之失刑也!更敢有面皮来作朝士?汝叔侄能杀我,我为大宋忠臣,正是汝叔侄周全我。这番话竟骂得吕师孟语塞,诸酋皆失色动颜,伯颜吐舌。

然而,尽管文天祥不畏身为爚粉,&127;舌在纵横击可汗,但怎奈大势已去,国事仍是不可收拾了。文天祥从此被元营羁縻,由忙古歹、唆都二人严加监视;南宋小皇帝赵显也于二月初五日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并于翌日派出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枢密使谢堂、参政家铉翁、同知刘岊五人为祈请使,入元营办理正式投降手续。

二月初九日,伯颜令祈请使北上元大都献降表。这时,文天祥已非使臣,贾余庆唆使伯颜迫令文天祥同行,想把文天祥拘留在沙漠,剪除抗元中坚力量,便于元军南下。面对这一情况,文天祥本想引决,不为偷生,但犹冀一日有以报国,于是想到他所崇拜的唐朝名将张巡守睢阳时其部下南霁云的话语,而隐忍以行。

当日随从文天祥北上的共十一人。其中天台义士杜浒,在诸客皆散的情况下,慨然相从,并且一路上出力甚多,也是很可称道的。

三、九死一生,心犹指南

文章第三、四段讲述作者北上南逃过程中艰险备尝、九死一生的情况。其境界险恶,确非人世所堪;其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尤为感人。

文天祥二月九日被驱北上,二月十八日至京口(今镇江),次日过江至瓜洲见元将阿术。因当时扬州一带尚在南宋手中,如由运河押解北上,甚为不便,于是文天祥又被送回京口,得住到一个叫沈颐的家中,由王千户看守。这一拖延,给了文天祥得以逃跑的大好机会。

文天祥和杜浒、余元庆谋划逃跑办法,并办匕首挟以俱,准备万一谋泄,用以自杀。

要想顺利逃脱虎口,必须解决几个难题:如北船满江,百姓无一舟可问,弄到一只船甚为困难;沈家去江尚有十里,得有人引路问道而行,才能顺利到达江边;夜禁甚严,无官灯提照,就不能顺利通行;最后还得巧妙地摆脱不离顷刻的王千户的看守,等等。只要哪一环弄不好,不但逃脱无望,反有生命危险。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杜浒佯装狂颠,醉游于市,遇有言本朝而感愤追思者,即捐金与之,密告以欲遁之谋;虽然百姓思宋,无不愿自效,但皆以无船长叹而止。最后余元庆遇其故旧,为北管船,愿为宋救得一丞相回,建大功业,才算解决了船的问题。同时他们又结识一老兵,愿为引路;杜浒又笼络收买一个夜禁问官刘百户,从他手中弄到了官灯;最后,于二十九日晚,把王千户灌得大醉,文天祥一行,得以乘船逃脱。但船至江中,又遇上了元军的巡江船,幸好巡船搁浅,才幸免于难。

三月初一日,文天祥一行逃到真州(现江苏仪征县),得见中国衣冠,重睹天日,喜幸感叹,靡所不有。真州守将苗再成不知朝信已数月了,问及京师事,慷慨激烈,不觉流涕;于是文天祥和他共商兴复大计,并由文天祥写信给淮西制置使夏贵和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约以连兵大举。但事有意外,李庭芝竟中了元军的离间计,认为文天祥已降元,是前来赚城,令苗守杀害文天祥。苗守将信将疑,为了表明立场,只好骗文天祥看城池,借机把文天祥关在城外;并派张、徐二路分(义兵小头目)引五十兵丁,佯为护送实为进一步观察,如有可疑,半路加害。当张徐二路分确信文天祥为忠臣后,才放过文天祥并护送到扬州。

三月初三日夜里三更,文天祥一行冒着风寒露湿,到达扬州西门外,闻鼓角有杀伐声,欲叩扬州门,恐以矢石相加,便听从了杜浒的建议,准备取道高邮、通州,然后渡海归江南,以伸报国之志。所以未敢入城,旋即由一樵夫引导,奔高邮而去。

在这样奔波劳碌、危险困苦的情况下,文天祥的随从人员中,有四人遽生叛心,带着分藏在他们身上的银两悄悄逃跑了。这自然又给文天祥增加了困难。文天祥也从此改名刘洙,带着剩下的七人继续逃亡。

三月初四日天亮后,随时可能遭遇元军哨兵,文天祥不得不暂时躲避在路边半山上的一个土围子里。这原是一座民房,现在徒有四壁,中间马粪满地,所幸四山阒然,无一人影,尚可扫退蜣螂枕败墙,聊得一睡。然而无米可炊,只好令卖柴人现去扬州买米,但至晚卖柴人也未把米买回。另外,在天刚过午时,忽然数千骑,随山而行,正从土围后过,马足与箭筒之声,历落在耳,幸而风雨大作,元军未及搜索,匆匆而去。元军过后,文天祥派二人去山下古庙中汲水,顺便问庙中女丐有无米菜可买。不想这二人又被元军抓住,拿出三百两白银贿赂了北兵,才保全了性命。文天祥一行在土围中饥寒难忍,眼看天黑,更无法过夜,只好下山至古庙中。幸好在古庙中遇见几个樵夫,向人家讨了一点粥喝;并请他们导往高邮,樵夫们欣然同意。就这样,文天祥终于度过了这饥寒危难的一天。

三月初五日黎明,文天祥一行八人,在樵夫们的引导下,来到贾家庄。文天祥派樵夫进城,籴米买肉顾马办干粮,以备行役;大家也得以饱餐一顿,休息一日,准备晚上夜奔高邮。但是,他们尚未登程,南宋的地分官五骑,咆哮而来,挥刀欲击人,凶焰甚于北,进行勒索敲诈,文天祥只好以金钱买命方无语。

文天祥他们总算离开了贾家庄,向高邮进发;刚走了四十里,又迷失道路,一夜行于田畈中,不知东西,风露满身,人马饥乏;等到天明时,又遇上大雾;迨至四山渐明,忽隐隐见北骑。道有竹林,亟入避。这次避哨竹林中,结果甚惨:随员中虏去一人,刀箭伤一人,马踏伤一人;引路人或逃跑,或被俘;马匹也没有了;文天祥本人虽未被发现,也弄得仓皇匍匐不能行;傍晚,幸好又遇见一伙樵夫,他们弄来一只箩筐,拴上绳子,把文天祥抬到了高邮。

文天祥到高邮,已是三月初七日了。因文天祥以箩为轿,又因随员有人血流满面,衣衫皆污,所以高邮方面并没有怀疑他们;但听说李庭芝也有命令到高邮,他们便不敢入城,急买舟去。

文天祥准备取道泰州、海安、如皋而奔通州(今江苏南通市)。这三百里水路,虽也常常舟与哨相先后,但还算顺利,终于三月二十四日到达了通州。通州守将杨师亮终于从谍报口中了解到文天祥并未降元,才把他接到城里,并为他料理衣服、饮食、舟楫,使文天祥得以休息将养多日。

最后,文天祥于闰三月十七日离开通州,登舟南下,四月八日至永嘉(今浙江温州),结束了这一段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经历,又踏上了抗元斗争的新的历程。

这段经历,确如文天祥自己所说: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尽管经历如此险恶,文天祥仍不忘怀抗元大业,仍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到底,确实令人敬佩!他在航经扬子江时,写了一首诗:几日随风北海(长江北岸的内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作者又取这首诗的题旨,把这段时间写的诗篇,命名为《指南录》,于闰三月写了一篇序文,同年五月又写了一篇序文,因时间在后,名为《〈指南录〉后序》。

仅从这一段北使元营、南逃永嘉的经历看,文天祥也不愧为留芳千古的爱国志士。孙燧在《文丞相像赞》中说的好:伟哉文公,千古之士!方国脉尚存也,流离颠沛,惟恐不得其生;及国脉既绝也,慷慨从容,惟恐不得其死。百世闻风,孰不兴起?文天祥后来抗元被俘,囚禁燕京,慷慨就义的情况,已不属本文范围,这里就不叙述了。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宝祐&127;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四十七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辑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段落大意

《<指南录>后序》的段落大意

一、叙出使元军和当时自己的想法。

二、叙到元营与元丞相伯颜抗论,被拘留,又被驱北行,说明隐忍以行的意图。

三、叙在京口逃脱,谋连兵大举不成,展转到永嘉的经过。

四、历举几及于死的诸事,以示经历的艰险,境界的危恶。

五、叙抄录和编次患难中所记事诗及其用意。

六、记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命名。

主题思想

《<指南录>后序》记述了作者出使议和与敌斗争的情况和九死一生的艰险遭遇,表现了坚贞不屈、生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写作特点

写作上的两大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两大特点:其一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字里行间充满爱国激情;其二,叙事概括简明,用语简练、生动。散句、排偶句交错运用,线索清晰,感情奔放,特别是第四段所用的十八个排比句,一气直下,不可遏止,造成强有力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业练习

《〈指南录〉后序》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解释加黑的词,并注音

①羁縻②纾祸

③翌日④觇北

⑤巡徼⑥诋

2.区别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义

3.选出与例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句

①例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C靡计不施

D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例句: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A与向之噌祐者相应,如乐作焉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D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4.解释加黑的词,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③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④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⑤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5.根据句式特点和语气、衔接的需要,为空格处选填恰当的虚词

①死生,昼夜事□,死而死□;□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堪。痛定思痛,痛□如□!

②将藏之□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

③未几,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④予分当引决,□□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

供选虚词:也、所、矣、何、而、焉、于、以、哉、然

二、语言运用

1.分别选出与例句加黑词用法相同的项

例①草行露宿()

例②道海安、如皋()

A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B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C既来之,则安之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E良庖岁更刀

F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G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选出诵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C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指出下列被动句表被动的方式,并依此给它们分类

A真州逐之城门外

B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C予羁縻不得还

D给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E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F而君幸于赵王

G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I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J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K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对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127;号呼靡及一句翻译最正确的一句是()

A(我)贫困饥饿,深感无聊,敌人悬赏捉拿又很紧急,天高地远,&127;呼唤求救都办不到。

B(我)困窘饥饿,无所依托,悬赏捕捉又很紧急,天高地远,&127;呼唤求救都办不到。

C(我)贫困饥饿,无所依托,敌人又紧追不舍,天高地远,喊(天)呼(地),(天地)也无法听到。

D(我)困窘饥饿,无所依托,敌人又紧追不舍,天高地远,喊谁都听不见。

阅读思考

课文在悲予志焉后面删节了一部分.现抄录于下,请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127;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注:正丘首,此处指死于故国、故土。

1.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句意,解释加黑词的意义

①僇②殆③向④委

2.与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中意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目似瞑,意暇甚

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3.与予之生也幸中幸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D则吾斯役之不幸

4.对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分类解说正确的项是()

①而幸生也何所为

②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句中表停顿,助词

B①③,副词,与现代汉语的也同义

C②④,句末表判断,副词

D②④,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

5.对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一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127;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B我虽然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127;却只能凭这一点点成绩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C我即使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127;仍然没什么好自我夸耀的

D我即使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127;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6.修我戈矛语出《诗经秦风无衣》,请写出这首诗

7.找出一个被动句,并翻译它

《〈指南录〉后序》练习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

1①jīmí拘留、&127;束缚②shū解除③yì明(天、年)

④chān侦察⑤xúnjiào巡查的队伍⑥dǐ斥骂

2①国家政府;&127;国家;指孙权统治的区域;封地;国都②错误;理亏;弯曲③正确;径直;通值,价值;竟;只是④列;递眼色;眼;用眼看;网眼

1.①C②A

2.①授官②吝惜,舍不得③淮河④离开⑤后来的;同情、思念

3.①也;矣;而;所;何;哉②于;&127;焉③以;而④然而;也

二、①AE(名词作状语)②DF(名词作动词)

4.C

5.&127;①ACE(无表被动的词语)②BDH(用为所或用为表被动)③&127;FGIJK(用于、见或见于受于表被动)

6.B(穷不能讲为贫困,追购是悬赏捉拿)

阅读思考

1.①罪②危险③从前④委弃

2.A3.B4.AC5.A6.(略,见初中三册书)

7.主辱臣死有余僇;皇帝遭难受辱,臣子即使死了,也是有余罪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