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从开头到和他们公开竞选为第一部分,写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后的矛盾心情。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揭示了矛盾,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准备。从我也正是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为第二部分,写我在竞选中遭到一系列的诬陷、攻击,得了一大串晦气的头衔,失去了还好的声望。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和高潮,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从我放弃了竞选到结尾为第三部分,写我满怀懊恼地退出了竞选。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这部分内容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经过。在安排上,作者反复摘引了大量报纸、信件上的材料,层层加深地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引文,既是构成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的基本线索,它与作者的叙述、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全篇完整的情节。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议论,或说明事情真相,或点明事情的严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这样,不仅能看出情节发展的脉络,而且可品味出主题的深刻含义。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我对竞选一无所知,对竞选中对方的诬蔑、攻击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我的老实正直与对方的狡诈阴险形成对比,使幽默和讽刺的作用更加强烈。
4.课文的思想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析: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小说也暴露了资本主义言论自由的虚伪。资产阶级的所谓言论自由实质就是用谎言来诬蔑、攻击、陷害对方,来蒙蔽欺骗人民群众。小说还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画皮。资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欺骗性的好教材。
5.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1)巧妙地安排明暗两条线索。
不让竞选对手正面出场,把他们大量卑鄙无耻的竞选活动放在幕后;大量引用报纸上的文字,然后用我这条明线把它串起来,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安排,不仅节省笔墨,而且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的余地,大大深化了主题。
这里,有两点需要具体指明:
第一,作者采用大量安排摘录引文,与我的辩白穿插起来的办法,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一场一方连连进攻,一方连连退却、无从招架的战斗。摘录一次引文,那条暗线就向前延伸一步,体现为报纸的围攻又升了一级,竞选对手政治流氓的嘴脸暴露得又充分了一层。暗线通过摘录的文字交织在明线我的反应上;我受一次诬陷、围剿,自信心就少了一些,懊恼就多了几分,接连后退,以致动摇,直至退出竞选。这一明一暗,一进一退,且矛盾冲突层层加深,愈演愈烈,构成了小说故事情节演进的脉络。
第二,小说选取第一人称的写法起了重要作用。主人公我置于明处,他站在阳光下,惶惶然承受四面八方阴暗处泼过来的脏水。通过我的自白,有力地揭穿了竞选对手制造的谎言。他们纯属无中生有,连捕风捉影都谈不上,却让一位正派的竞选者有口难辩,只能忍污含垢,惨遭凌辱。我怎样才能击败对手?只有比他们更坏,更毒,更无耻,造更大的谣,扯更大的谎,把民众骗得更结实!否则,只能让脏水淹死。这篇小说主题之深,就深在这里。这一点,写得越真实可信,读者的同情感也就越深厚,主题的力度也就越强。而选用第一人称,剖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恰恰最易于道破事实真相,博得读者的理解和同情。
(2)运用多种多样的幽默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首先,作者安排了矛盾双方是在人品上完全对立的两种人。一方是正派人,带有天真和憨气,另一方是能干出任何卑劣勾当的政治流氓。结果,臭名昭著的政治流氓成了正人君子,成了控告者,正派人反而成了被告,遭到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揭露,这就产生了喜剧性。并且,政治流氓们竟然是满腔义愤,正义凛然,他们所指控的罪行也越来越离奇可怕。坏蛋在控诉和诬陷别人时越是装模作样地表现正经,就越是显得滑稽可笑,他们编排别人的罪行越是耸人听闻,就越是不值一驳,反而暴露了他们自己,形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其次,作者的幽默还表现在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少离奇的事件。比如,义愤填膺的公众一进门就捣毁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走了。义愤和私盗财物是极不协调的,产生了幽默效果,说明这些仗义者原来是伙强盗。再如因为妨碍视线而放火焚烧疯人院、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一齐上台叫爸爸,都是用明显的夸张产生幽默的例子,既显得滑稽又具有讽刺力量。
再次,小说的语言幽默含蓄,富有讽刺意味。比如,作者引用造谣者的谣言为造谣者画像,像这一段报纸上攻击我的话: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的声名的无耻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说得多么冠冕堂皇!而事实上,用谰言玷污别人声誉,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福、霍夫曼他们自己。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讽刺。这种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刚怒目的严词斥责来,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6.有同学说,像我这样的人提名当州长候选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作者把老实人作为主人公,与他作品的讽刺特色有什么联系?
分析:美国的现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的竞选人确实是不存在的。作者安排这样一个老实人,让他好像对什么叫民主选举一无所知,以为名声不错就一定能选上,醉心于自己的长处,当报刊造谣诬蔑他时,又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这样的夸张,才显出讽刺的分量,使读者对老实人的署相觉得可笑,而对另一方的阴险恶毒、凶相毕露,更感到憎恨。作者把老实正直与狡诈阴险作对比,使幽默与讽刺的作用更强烈。
采用老实人做主人公是马克吐温讽刺小说的一个特色。《百万英镑》、《高尔斯密土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小说都是老实人当主角。马克吐温自己说过:主人公的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因此,老实人与幽默讽刺的关系:主人公越单纯,他的想法就越显出是在说反话,但由于他本意诚恳,不是故意抬杠,他那些表现就富有幽默感,而这种幽默又含有隽永的讽刺意味。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学读过中国的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但初中学生接触外国小说较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竞选州长》,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二)研析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了解放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认为较生疏的字、词。
2.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明确:①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竞选州长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师挂出小黑板,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小黑板内容:(加点字是需注意读音的)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声望、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以释群疑、改过自新、居心险恶、正人君子、悲恸、讹诈、下款
3.分析小说开始部分。(以下采用问答式)
(1)故事是怎样开始的?答: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
(2)我对竞选的态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③祖母的来信加剧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认为参加竞选是一桩可耻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与那下流无耻的二位竞选。④祖母的想法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我参加竞选是被动的。
(3)竞选丑剧拉开了序幕,我被动地卷进了竞选的漩涡,好戏还在后面。故事开始部分写到哪里为止?答:自开头至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
(4)故事开端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答: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将我声望还好与斯图阿特伍德福、约翰霍夫曼的无耻下流作对比。用对比手法有利于揭示主题和突出主题。
(5)开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证明我是个清白的人。
(6)开端部分的文字中大号字体与小号字体的作用有何不同?答:大号字体是我的叙述,小号字体是引用的材料,作用在突出大号字体的内容,小号字体的内容起辅助作用。
(7)开端部分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②是故事的引子,摆出了矛盾,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暗示了竞选漩涡的险恶与混浊。
(三)总体分析,把握小说第二大部分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早餐时叫我爸爸,概括这部分内容。明确:这是小说的重点所在。我在竞选过程中遭到种种诬陷、恐吓与迫害,我从正人君子的宝座上瞬间跌入罪大恶极的深渊,变成了声名狼藉的罪人。
2.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明确:运用了大量的引文。
3.概括引文的内容与作用。明确:①引文列举了我的罪状。②引文把我从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恶极。③引文大部分取自报纸新闻,而新闻要求真实。显而易见,引文失实,这本身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明确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按照引文内容实际情况我受诬陷的心情分类逐层写来。
(四)分析前六条罪状。教师可就前两条罪状详加讲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导学生分析完成。
第一条罪状:伪证罪。时、地、证人俱全。引文内容概括: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没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这是残酷无情的污蔑!我受诬蔑时的心情是:我诧异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错乱,不知所措。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①刻画了我天真老实的性格。只有从引文的内容中才真正意识到这种事确实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人才会干出来。②作者故意把香蕉园与袋鼠相提并论,是写我气糊涂了吗?不是,是为了进一步揭露新闻制造者的卑劣,达到讽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主题。③引文所言罪行发生在好几年前的遥远的交趾支那,谁能去核实?指控者貌似仗义执言,为孤儿寡妇伸冤,不明真相的公众当然易被欺骗。小说中,这才仅仅是造谣诬蔑的开始,紧接着还有更卑劣、更离奇的事在后头,从而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
第二条罪状:偷窃罪。引文内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窃且遭刑罚。人证、物证一应俱全。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到过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胆,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第三条罪状:诽谤罪。(比偷窃罪又升格了)引文的内容概括:我诬蔑德高望重的党的领袖霍夫曼的祖父。实际情况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从来没有诽谤过,从来没有听说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心情当然是挺激动。
第四条罪状:酒疯子。(较前又升一级)引文内容概括:我在竞选前花天酒地。实际情况是: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酒了。心情是:我听到酒疯子的挥名已不感苦恼,对挨骂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
第五条罪状:贿赂罪。第六条讹诈罪。舆论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极,也默认了,永远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
教师小结:①上述六条罪状是可证明我是个罪人了。②有了上面一系列事件已把故事由发展部分推向高潮部分。③造谣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着又推出了四大罪状,把小说推入高潮。
(五)分析后四条罪状。
1.由学生列出四大罪状:纵火罪、谋杀罪、以权谋私罪、生活腐化罪(九儿寻父)。
2.教师讲析要点:①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②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③九地寻父是迫害我到了极点,摧毁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尊。小说高潮的标志:一个清白无辜的我变成罪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约翰霍夫曼和斯图阿特伍德福二位却变成了正人君子。
(六)师生共同总结第二大部分写法。
1.双线并行发展。以我的描述为一条线,以我的罪名的不断升级(穿插摘录的报纸新闻引文)为另一条线。丰富了小说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2.叙述、议论和说明相结合,在摘录报纸新闻之后,有时加上议论,有时说明事件真相,有时指明事件的严重后果,有时表明我当时的心情。
3.通过我的心情变化,更加表现出我的憨厚、老实,反衬了造谣中伤者的卑劣。
4.夸张式的幽默讽刺在这部分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高潮中的九儿寻父,除了阴谋之外,还能做出什么解释呢?小说设计了这种离奇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事件作为高潮,向公众点破了正人君子和民主选举的庐山真面目及其实质。本文主题也就包蕴于其中了。
(七)分析小说第三部分。
1.让学生按诬陷罪行的顺序指导朗读全文。(注意表情、语气)
2.小说在九儿寻父这个离奇的情节中具然而止,为什么?答:表现了我这个老实人陷入自由竞选的漩涡,到此吃尽苦头,已身败名裂,落得个悲剧下场,故事中心已突出了。我不能苦撑下去了,我已恐慌到几乎发疯,我的幻想被粉碎了,只得退出竞选。这一结局本身即是对资产阶级竞选活动的有力讽刺。
3.结尾引用了信的签名,作用何在?答:用签名作结,把对方列举的罪名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竞选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突出主题的作用。
(八)主题归纳:通过描写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竞选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恐吓,最后退出竞选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政治、自由选举的丑恶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反动性。
(九)小说的构思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归纳明确:没有常见的故事情节和景物描写,通篇是我的自白。全文三大部分,水到渠成,清楚明白。结尾具然而止,引人深思。一般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本文不是通过正面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借助大量引文和我的心理变化来形成冲突:我节节后退,内心由自信→恐惧→懊丧→绝望→放弃竞选。另一方则是贼喊捉贼,步步紧逼,必欲置我于死地,揭示出这完全是事先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双方一明一暗,这种背靠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基础,展现了人物性格。
(十)关于引文的字体、符号:黑体字起强调作用,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罪名。小字属引文内容。而括号里的字属我对引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另外黑体字与小字属直接引用,而高潮部分的间接转引又同一般字体,以示区别。
(十一)夸张是本文产生强烈讽刺效果的第一手法。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诬陷者的卑劣作法虽然不是美国社会中有名有姓的事情,却是美国社会中会有的,符合生活的真实。正如鲁迅指出的,作者是不甘于这样生活的缘故了。总之,只有反映生活本质的夸张,才具有讽刺力量。当然,讽刺还有其他多种手法。
(十二)第一人称的运用。本文的故事叙述人、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自己,这三者,全靠第一人称融合起来,仿佛马克吐温自己在叙述受难经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快速精读测试
概括课文内容,依照先后次序填写下表。
莫须有的罪名
实际情况
我受诬时的心情
1
2
3
4
5
6
7
8
测试记录
快速概括与提炼24题用时:__________分钟
快速概括与提炼速度:_________题/分钟
快速概括与提炼正确率:_________%
快速概括与提炼效率:__________题/分钟
(二)激疑质疑。
1.关于概括与提炼。
课文描写我在竞选中遭到诬蔑、攻击与恐吓,究竟揭露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到美国的所谓民主政治是什么货色。
答:
2.关于构架与思路。
全文共16段,能正确表示其结构的是:
总叙1
A.分叙B.分叙2至14
16
结叙结叙15
分叙1总叙1
123
2345
4567
C.分叙67D.分叙89
89101112
1011121314
13141516
分叙1516
3.关于训词与析句。
(1)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大家都会注意到,吐温先生对于那桩交趾支那的伪证保持缄默,似有隐衷。
②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们的令名的无耻手段()
③我可以继续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发腻为止。()
④我准备要答复那一大堆无稽的指控和那些下流而恶毒的谣言。()
⑤暗自因此得意的时候,却有一股不愉快的浑浊潜流搅浑我那快乐心情的深处。
()
⑤这时候舆论鼎沸,叫我答复对我提出的那一切可怕的控诉()
⑤民主党的权威报纸则将一桩大事渲染的讹诈案硬栽到我头上。()
(2)将下列成语按组合方式分类,并解释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①提心吊胆②德高望重③来势汹汹④相提并论⑤声名狼藉
⑥穷形尽相⑦无精打采⑧不知所措⑨甘拜下风⑩偃旗息鼓
联合式:
主谓式:
动宾式:
狼藉:倡:
穷形尽相:偃:
措:
4.关于鉴赏与评价。
(1)本文由于善于运用夸张手法,语言也含蓄,使一些极平常的叙述包有极其深刻的讽刺含义。试举例说明。
答:
(2)下列文字是根据课文改写的,它们与原文有何不同?原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①我没有去过交趾支那,没听说过瓦卡瓦克,没见过香蕉园。
答:
②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害怕了。
答:
③当天夜里就有一群人冲进我的房子,我吓得逃走了。
答:
④我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不要看。
答:
(3)下面的4个分句各属哪种句式(陈述、感叹、疑问、祈使)?试把它们一改为疑问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你看看报纸吧②你看一看,③要明白伍德福和霍夫曼这两位是一种什么人物,④然后想一想你是否情愿把自己降到他们的水平,和他们公开竞选。
精读导引:
第1题,联系背景材料和课文实际去了解,借以培养自己对抽象内容加以阐发的能力。
第2题:根据快速辨析记叙文构架与思路的技巧去判别。
第3题:①词不离句。要紧紧联系句意来理解词义。
②培养借助成语结构和关键词理解成语的能力。
第4题:①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段。②通过比较深入体会原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③体会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的表达效果。
疑难讨论:
第1题:通过我在竞选中遭到对手操纵的报刊舆论一系列的诬蔑、攻击和恐吓,最后倒成了被告,可以看出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资产阶级掌握着最大的经济实力,各种新闻报刊都是依附资本和金钱、专供政客流氓进行讹诈和诬陷的工具。大资产阶级推选出来的政治代表自己可以不公开出面,而利用占优势的宣传工具,大造舆论,同时不择手段攻击竞选对手,从而使自己成为民意的代表,登上州长甚至总统的宝座。因此,尽管美国宪法标榜民主政治,事实上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的;他们所谓民主政治,不过是大资产阶级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政治,对大多数人民来说,所谓民主政治不过是一块骗人的遮盖布。
第2题:C
第3题:
(l)①沉默不言。存在心里难以出口的话;②好名声;③厌烦;④无法查考;⑤比喻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③比喻各方群众(众人)的言论声势汹涌;①夸张,形容的意思。
(2)联合式:①②④⑥⑦⑩
主谓式:③⑤
动宾式:⑧⑨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究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本文用来指丑态毕露。
措:安排,处置。
堰:放到。
第4题。
(l)课文有时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就是一种夸张,如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故意把香蕉园跟袋鼠相提并论,极力渲染我压根儿不知道香蕉园,幽默中更见我之憨厚可笑,突出的表明对方完全在造谣、诬蔑。
再如课文写斯图阿特伍德福之流,即令他们曾经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也已经过去了。这便是委婉的含蓄和嘲弄,就是说他们是专干不名誉的事的。
(2)①这是上个并列分句组成的表陈述的复句,只表示一般否定的意思,语气较轻;原文是三个感叹句(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用了夸张修辞手法,除表示强烈的否定意思之外,还表示非常惊讶,语气较重,反映了我的实际情况,表达了我对以造谣诬蔑为能事的资产阶级报刊的愤慨和抗议。
②这也是一个陈述句,表示我对作为资产阶级舆论的报刊怀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原文是一个表示比较的夸张句(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提心吊胆很像一个人想睡觉的时候去揭开床毯,可是脑子里却担心那底下会有一条响尾蛇似的。),极力渲染了我提心吊胆的恐惧心理,突出的表现了作为资产阶级政客之喉舌的报纸,造谣中伤手段之阴险狠毒。
③这是一般概括的陈述句,只表示我当夜受到一群人惊吓的情形,而原文则是具体形象的描写句(当天夜里就有一群‘受了诬蔑和侮辱的公众’从我的房子前面冲进来,把我吓得连忙从床上爬起来,由后门逃出去。),它运用了引用修辞手法,不直说被暴徒一群劫掠与破坏的强盗袭击,而说是受了诬蔑和侮辱的公众满腔义愤的来惩治盗尸犯,不过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走了。这种不直接指责而婉转的挖苦手法,显得风趣而有力量。
④这是一般的陈述句,意思比较平淡,原文则是一个假设句(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继续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发腻为止。),运用了移觉修辞,将本来适用于写人对食物的感觉的词语发腻,移用来表示人对那些匿名信件的视觉印象,表达我对那些造谣信件深恶痛绝的感情,表明匿名信之多,对我诬陷、攻击声势之大。
(3)①是祈使句,改为疑问句是:你能看看报纸吗?原祈使句使人觉得仿佛祖母拿着报纸在急切地催促我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改为疑问句,只表示祖母询问我能不能看看报。
②是语气轻微的祈使句。改为疑问句是:你能不能看一看呢?原祈使句仿佛祖母进一步把报纸移近我面前,又一次亲切的催促我看,改为疑问句,意思就很不肯定了。
③是陈述句。改为疑问句是:你要明白伍德福和霍夫曼这两位先生是一种什么人吗?原陈述句是根据我现在的想法和态度提醒我要弄清伍德福和霍夫曼的真正底细,切不可受骗上当。改为疑问句,只表示询问我想不想弄清这两位先生的底细。
④是陈述句。改为疑问句是:然后想一想如果为了和他们公开竞选而把自己降到他们的水平,你想要吗?原陈述句的意思是祖母以启发我权衡得失的口气,启示我不必和他们公开竞选。改为疑问句只表示询问我情愿不情愿的意思,主动权由祖母转到我身上了。
[快速精读测试参考答案]
1伪证罪
无中生有,纯属诬蔑
诧异得要爆炸神经错乱,不知所措
2偷窃罪
我没到过芝蒙大拿
强烈控诉,戳穿谎言
3盗尸罪
我从不没有诽谤过霍夫曼州长的祖父
我可以发誓
4酒疯症
我已整整三年没有喝酒
令人难以置信绝对难以置信
5贿赂罪
硬栽到我头上
深感羞辱
6讹诈罪
准备答复指控和谣言
7烧死病人谋财富命搜刮弃婴
恶意中伤
吓得要发疯
准备答复的念头动摇
8无耻淫棍腐化透顶
无耻的迫害
放弃竞选,甘败下风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原名为塞莫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父亲是地方法官,收入微薄。12岁时父亲去世,不得不出外谋生。先后当过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人,内华达银矿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和报社的新闻记者。他体验过各种各样的生活,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第一部出名的短篇小说集在1867年出版,从此以后就以马克吐温作笔名。(马克吐温,MarkTwain,原意是两得,领航员术语,即水深两得,航船可以顺利通过。)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赤道环球游记》等。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抨击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美帝国主义对外的侵略和扩张。鲁迅指出,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作品中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佳作。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至1865年结束,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国家的统一。此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由少数金融财团操纵全国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仅。对内,实行两党制(共和党与民主党),以民主、自由为幌子,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对外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扩张。当时,美国总统的选举采用间接选举制度,即先由各州选民选出该州的总统选举人,可由这些选举人去投票选举总统。各州州长也是由两党竞选而产生的,民主党与共和党各自拉拢选票,不惜付重金收买。为了在竞选中获胜,两党互相攻击,不惜造谣中伤。《竞选州长》反映了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二、关于幽默。
幽默是英语词humour的译音,意思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夸张等手法,揭露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和不通情理的地方。幽默的基础,或是建立在巧妙地揭露客观事物的矛盾上,或是建立在人物性格中某些有趣的矛盾上。幽默的作品可以使人含着眼泪笑或笑得落下了眼泪,它的艺术效果是其他笔法难以达到的。
三、马克吐温创作轶事。
马克吐温是一位同情各国人民、英勇反帝的战士。1900年他写了《新年祝词》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愤恨。下面就是他的这篇祝词。
19世纪致20世纪的祝词
马克吐温速记
我把这位名叫基督的尊严的女士交托给你,她刚刚从胶州、满州、南非和菲律宾的海盗袭击中回来,邋里邋通,污秽不堪,名声扫地。她灵魂里充满了卑污,衣袋里塞满了贿金,嘴里满是虔诚的伪善的话语。给她一块肥皂和一条毛巾,镜子可千万要藏起来。
四、马克吐温幽默轶事。
据说美国有一个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于是花了许多钱装了一只假眼,假眼装得很好,人们看不出来,富翁也很得意。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问:你猜得出吗,我哪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端详了一会,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富翁万分惊异,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的?马克吐温十分平静地回答: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五、马克吐温的幽默。
没有什么东西能抵挡得住笑的攻击。
你知道说这句话的是谁吗?他就是《竞选州长》的作者、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他在小说中,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对美国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种族歧视、虚伪的民主自由、伪善的道德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揭露,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生动形象的教材。在生活中,马克吐温也常常是妙语联珠,出口成趣,很有幽默感。下面引摘几则:
马克吐温成名后,许多人给他寄来了附有自己照片的信件,希望马克吐温说一声您的面貌真像我,马克吐温写了封回信,印了几百份,发至各地。回信是这样写的:
先生,我衷心感谢您的来信及照片。正全。您希望的,我认为阁下的尊容比所有那些像我的人更为相似。我可以荣幸地通知您,您像我,已经远远超过我像我自己。
每当我早晨刮脸而找不到镜子时,我很自然地用您的照片来代替了。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他与另一位作家合写的《镀金时代》,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位企业家兼政客的描写,揭露了西部投机家、东部企业家和政府官吏三位一体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黑幕。小说的描写都有史实根据,发表后反响很强烈。有位记者以《镀金时代》的真实性问题就询于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在酒席上回答。
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这番话被公诸于报端,国会议员大为愤慨,纷纷要求他澄清或道歉,并威胁要诉诸法律。马克吐温答应登报道歉,数天后,《纽约时报》登载了他的启事:
日前小的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是不妥当的,故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幸祈谅鉴。即: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