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贯穿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分析课文宜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用理解分析中的三道题目引导研讨。只要抓住大处细处深处三种着眼点就比较容易摸清作者思路。

2多朗读。

3研读精彩片段,指导学生精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

2体会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风格

本文是如何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来描写纺车,抒发对纺车的感情的?

分析:本文第l节将纺车喻为旅伴战友,把纺车人格化,突出了纺车与人们的关系的密切、重要。第2节又将纺车喻为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笔,既突出了与纺车的亲密关系,又贴切地说明纺车的重要,对革命的贡献,对人民的作用。在第5一10节,将纺车纺线喻为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不但形似、声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将停着的纺车比作露出头角的蜗牛着陆停驶的飞机,描绘中渗入了焦急和盼望的心情。写纺车上的线穗子像成熟了的肥桃,极为形象地表现出劳动的喜悦。凯旋的战士对战马的感情以及‘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这是以情喻,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喻手法十分高超。

教学难点

1本文是围绕什么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分析:围绕纺车纺线其乐无穷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2末段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最后为什么这样作结?

分析:破折号有收束全文的作用,相当于,因此的意思;最后一句话既点了题,又是对全文的总结,且意味深长。

3跟困难作斗争,可以说是艰苦的。乐在何处呢?怎样理解这个乐呢?

分析: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作者将纺车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直接联系起来,充满自豪的心情。延安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跟困难作斗争,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最大的欢乐。

纺线劳动本身就有无限的乐趣。作者把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纺线,看作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时可以产生艺术创作的快感,那纺线时嗡嗡、嘤嘤的声音似和谐、优美的音乐。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更令人感到豪迈快乐的是纺线竞赛。

劳动使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其乐无穷。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很少有人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个人的什么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真正的幸福,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共产主义精神,提高了思想境界,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4课文开头、结尾两次抒情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分析:课文这两处都是抒发对纺车的怀念之情,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开头一段抒情是点明题意,拎起引线,开启下文。结尾的抒情,是在对延安劳动生活的回忆之后的再次抒情,并借以对全文进行总结。这里抒发的感情比第一段更强烈、更深沉。这样安排,也便全文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严谨。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记一辆纺车》这篇文章具有结构紧密、层次分明、感情充沛、想象丰富的特点,写来妙趣横生,记叙十分自然。

文章以一辆纺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一辆纺车的回忆,展现了当年延安艰苦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线索分明,结构严谨,正是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结尾是对开头的回应,起着重复强调的作用,再一次表达作者对纺车,对延安战斗生活的无限依恋。

6本文的语言特色。

分析:这篇文章有很浓的抒情味,这种真挚、恳切的抒情味跟语言的节奏感是分不开的。

语言的节奏主要是利用词语的重复和句子的对称而构成的。词语的重复在意思上造成短暂的停顿,声音上因复沓而自然地舒缓;对称的句子不但音节整齐,而且由于声音的回环而形成和谐的节奏,在意思上则往往是前后互相补充的。这种手法在第一段中想起它的三次重复,想起战友和想起旅伴的对称用过以后,下面又多次运用。例如:第4段: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如果把这几句话改写成破旧的衣服,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就洗,破了就补,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这样写意思与原文没有什么差别,但原文的韵味却消失了。

用舒缓的语势和音节的回环往复来表现怀念的深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这篇文章运用得很成功。

文中比喻十分丰富,有暗喻、明喻十多处。一些比喻直接表现人对纺车的怀念深情和人在纺线劳动中的喜悦感情;另一些比喻或传达纺车的谐音。或表现技巧的纯熟,或形容纺手的风姿,或描写纺线场面的规模,无不景申寓情,体现出对纺车由衷的热爱和赞美。如纺车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纺车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站着纺线像白鹤晾翅等,写得贴切、优美、生动,又触发读者联想。如沙场秋点兵这一比喻,使人联想起广阔的田野、荷枪持戟的队伍、遮夭蔽目的旌旗,这样的场面多么壮观、隆重,但气氛确是过于严肃,所以又比作节日赛会,这样才把人声鼎沸、兴高采烈的情景表现了出来。

课时安排:

1、2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4课时:分析课文,讨论预习

预习作业

l本文是一篇散文。选自1961年,作者是。

2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作者对于普通的含义是怎样解释的?

3文中说:纺车跟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句中有三个短语省略了,按应有的顺序填写出来,并说明是什么短语。

4文章2、3、4三段是围绕什么中心写的?

5文章5一9段又围绕一个什么内容来写的?

6纺线是很有兴趣的生活对此文章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记叙?

7文章第10段有一个复句不只,不只,而且这是一个什么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8第1l段开头说: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其中这些指的是什么?

9本文运用了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请将A组(本体)与B组(喻体)恰当地搭配起来。

AB

①纺车Ⅰ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

②纺车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Ⅱ沙场秋点兵或许能有的那种气派

③从锭子上取下穗子Ⅲ像白鹤晾翅

④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发出的声音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⑤站着纺线的姿势Ⅴ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

⑥竞赛的阵容Ⅵ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

⑦纺线竞赛,百车齐鸣的响声Ⅶ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

1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敝帚自珍( ) 从容自如( )

俯身散马蹄( ) 沙场秋点兵( )

幕天席地( )( )

答:

l叙事,人民文学,吴伯箫。

2一是指纺车的外形的构造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是指当时在延安很多人都使用过这样的纺车,是延安上干上万纺车中的一辆。

3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名词短语。

4纺车的不普通,回答了它值得怀念的原因之一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来使用的。

5围绕纺线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来写的。

6先点明纺线是艺术性的劳动,写了纺线的乐趣。接写纺线技术,而后再写纺线姿势,最后写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一个侧面纺线运动,其中包括技术革新和纺线竞赛。

7递进复句。表达了纺线既取得了经济上、物质上的收获,也取得了技术上、思想上的丰收。此句概括地总结为纺线的成果,指出了纺线的意义。

8指上文所写内容。一是纺车是战斗的武器;二是纺线是有趣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怀念纺车的原因。

9①Ⅶ②Ⅵ③Ⅴ④Ⅳ⑤Ⅲ⑥Ⅱ⑦Ⅰ

10敝(破旧),自如(得心应手),散(射破),

沙场(平沙旷野,一般指战场),幕(把当作幕)席(把当作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1、作者

同学朗读预习提示第1段。

补充:吴伯箫同志1938年4月到延安。曾亲自参加过1941~1942年间的大生产运动,对当时的情景有深切感受。

2、时代背景

同学阅读预习提示第2段。

提问:课题是《记一辆纺车》。记叙的内容是纺车吗?

归纳:纺车只是线索,记叙的是延安当年的大生产运动。

提问:延安当年为什么开展这场运动?

提示:请同学朗读课文第3段。

提问:1961年,作者为什么回忆记叙这段生活?

归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帝、修、反也想困死我们。作者赞扬当年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意在教育、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战胜暂时困难。

三、导入新课

四、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

2、讨论预习题

五、分析课文

(一)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l段。

①这是一辆怎样的纺车?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感情?

(一辆意义非同寻常的纺车。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旅伴、战友表明这一点。

作者的感情是怀念。怀念,一直萦系于心,感情色彩重于想念、思念。前面又加充满深切,抒情色彩更浓。

文章起笔点明物线:纺车,情线:怀念。)

②同学齐读第1段。

2、为什么想起纺车,就像想起旅伴呢?读第2段。

①第l段说纺车意义非同寻常,其实这纺车又很普通。这一段从两方面说它普通,重点在第二方面。普通在哪里呢?

归纳:其一,数量多(上干上万辆);

其二,使用广(谁没有使用过呢?反问句);

其三,经常用(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连用三个比喻)。

②提问:第一段明喻像想起旅伴,这一段用暗喻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是什么意义上的旅伴、伙伴呢?

归纳: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亲密伙伴,革命征途上的旅伴。

3普通的纺车的确又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战友、战斗的武器,朗读第3、第4段。

①提问:纺车作为战斗的武器,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请根据第3段回答。

归纳:在艰苦的年月,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粉碎了敌人阴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小小纺车是丰衣的保证,关系到革命的胜利。

②提问:第4段具体阐述了这一意义,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归纳:一方面斗争生活中实现了自给;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美的观念,这是思想上的意义。

③提问:第4段的记叙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请举例分析。

归纳:其一,词语的运用。

例如定语自已纺的亲手纺的;状语甚至、格外、很、更;语气助词呢。表达了一种自豪感。

其二,句式的运用。

例如整句穿了一水又穿二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散句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朴素幽默,真切优美。

4、同学齐读第2至第4段。

(二)简析第二部分。

1、同学讨论课后练习二、1。

归纳:不能改动颠倒。因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会有各种姿势;只有劳动熟练了,才会有技术改革;只有改革技术,提高生产,才能形成竞赛。这一部分围绕纺线写到了方方面面,但是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朗读第5段,将最能表现乐观志趣的词语勾画出来。

归纳:这段略写辛苦,详说兴趣,用不过转折,带出乐观情绪。抽与又细又长,连绵不断呼应,正是艺术创作独有的高雅快感。两种音乐比喻,将艰苦劳动诗意化。声音、弦乐、唱歌、乐音、歌声用词具体准确;嗡嗡、嘤嘤、轻轻、有节奏、和谐、优美的形容充满深情,使比喻的形容作用更鲜明,充分抒发了乐观的志趣。

3、同学齐读第5段。

(三)讲析第6段。

1、朗读第6段,划分层次。

归纳:可分两层。前四句是对纺线也需要技术的说明。第一句又为第一小层,既总领这一层,又是这一段的首括句。第二部分各段大体都有表明段意的首括句。其后为第二小层。

第五句至本段结尾是第二层,全段主体,描写纺线技术熟练的过程。它也可以分为两小层,在等待,等待。之后划分:前半写技术不熟练时的情景,后半写技术熟练后的情景。

2、读第一层(纺线也需要技术等待,等待。)

提问:这几句说明文字,采取了什么写法?

归纳:对照的写法。2、3句说明技术不熟练与4句说明技巧熟练对照。2句、3句之间也就摇车、抽线配合不当的两种情况对照说明;对偶的句式增强了对照效果。

3、读第二层(初学纺线对良弓的感情。)同学找出并勾画表现人们在掌握纺线技术过程中先是急躁、生气,后是愉快、自豪的语句。

同学讨论前一小层,教师归纳:一会儿一会儿急得多重复句,用反复修辞,写出急躁。性子躁一些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反问句,写出生气。尽管像像人车相映衬,一动一静,幽默风趣。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纺车却总是安安稳稳,一声不响。两个比喻十分贴切地描摹出纺车等待,等待的情状。等待什么呢?等待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等待纺线的人技术熟练了:这是多好的伙伴和战友啊。

讨论后一小层,教师归纳:像魔术家比喻句,上一段着眼于兴趣,用音乐为喻;这里着眼于熟练,所以用魔术为喻。仿佛不是而是,对照并列句,想象丰富贴切,正扣住魔术的神奇。像成熟了的肥桃,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连用二喻,贴切而有关联,的确是收获的愉快。那种感情是是两个并列比喻,饱含胜利豪情,引用诗句,更有文采,更添豪迈气概,的确不愧伙伴、战友的称谓。

4、同学齐读第6段。

(四)简析第7、第8段。

思考、讨论:

第7段写纺线的几种姿势,详写的是哪种姿势,?

白鹤晾翅和舞蹈的比喻起到了什么表达作用?

第8段先写技术改革,后写技术经验,层次从哪里划?各举了什么实例?

通过纺线,思想上有什么提高?

(五)讲析第9段。

l、第9段写开展竞赛。在段落层次上与第6段有类似点。首括句用平实的语句简介竞赛办法,然后生动描写竞赛场面。课文怎样从地点、阵容、场面、气势等五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纺线竞赛的?

(同学阅读、勾画、完成表格。)

2、如此壮阔的场面描写,如此豪迈的抒情渲染,目的是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归纳:目的在于表现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由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和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等语句可以看出。

(六)简析第10段。

l、第10段是第二部分的小结,不只不只而且的句子,表明了纺线劳动在经济、本领、思想上的多重意义。重点在思想上,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所体现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里引用了马克思、列宁的论述,具体而深刻。

2、同学齐读第10段。

(七)讲析第三部分。

l、朗读第11段。

①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归纳:深切怀念那辆纺车的原因。呼应开头,间隔反复,抒情深切。

②只怀念纺车吗?

归纳:还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③延安生活总的特点是什么?

归纳: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丰富。

④作者用怎样精辟的语句概括这种精神生活的呢?

归纳: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在下一段,作者用更精练的语句概括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就是延安精神,是作者号召人们发扬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2、对第13段中的破折号作怎样理解?

归纳:可理解为就因为这些、因此,为了避免与第l1段开头重复,并使行文简洁,重点突出,所以用了破折号。

3、这一段只有与标题相同的五个字,意义何在?

归纳:反复、呼应、总结;强调:纺车是全文线索,又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单设一段,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4、同学齐读第三部分。

六、教学小结

1、线索。物线:纺车,情线:怀念。

2、中心。呼唤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延安精神。

3、质朴优美的语言,贴切生动的比喻。

七、布置作业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