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从三到万

从三到万

教学目的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认识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所引用的笑话故事(文言文)时,对照注释、华夏集。此外,教师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准确把握故事的内容。

2结合对练习四的研讨,深入理解作者思路,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并通过从同一个故事再提出一两个论点的练习和交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理解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

1作者在文中先后提出了哪三个论点?哪一个是中心论点?为什么?

(①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

②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

③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三个论点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有主有次的:

第一点讲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规律,揭示了人们对学习文化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而第二、三两点是作者第一个观点的深化和扩充。试想,第一个观点得到了证明,既然学习要靠慢慢积累,要循序渐进,那么,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自然就是谦虚谨慎与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一点是揭示学习的规律,第二、三点是回答遵循这一规律,应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第一个,应视为中心论点。)

2文中引用古代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①作为例证,证明第1、2段提出的论点(要慢慢积累循序渐进)

②引出后边第5~7段的两个小论点,便于议论得深化和扩充,使所讲问题更全面;

③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议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中所引用的故事。

第3、4课时:分析课文,理解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预习作业

l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选自。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原名。省县人,生于年,死于年。

3《燕山夜话》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作品?

4用你的话概括《从三到万》的主要内容。

5口述《从三到万》一文中所引的故事。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一岁;其子辄欣欣然;具币谢遣楚士;天下姓氏夥矣!

7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请归纳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9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恰当()严肃()讽刺()较量()启发()

10你读了这篇文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答:

1《从三到万》;《燕山夜话》

2马南村();邓拓;福建;闽候;1912年;1966年。

3是一部杂文集。

4①一般地说,学习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②我国人民在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③引用故事,说明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经验教训。

④具体阐述了谦虚谨慎,虚心求教,循序渐进的重要意义。

⑤号召我们思考故事的含义,搞好我们的学习。

5略

6岁:年辄:就欣欣然:高兴的样子具:备夥:多

7一般地说,学习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8(一)提出中心论点;

(二)结合故事、论述中心论点;

(三)提示我们思考故事的深刻意义,搞好我们的学习。

9妥当,肃穆,讥讽,比试,启示。

10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浅尝辄止,要谨慎谦虚,很好地听从老师的教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三和万是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可是它们之间却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邓拓同志的杂文《从三到万》。

三|、解题

题目新颖别致,两个数字用介词前后连接,使相差甚远的三与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人深思: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四、作者简介

马南村()是邓拓的笔名。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他是一位新闻工作者,著名学者。他博学多才,曾任《人民日报》《前线》杂志的总编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他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等。文革开始时,被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诬陷、迫害致死。

五、讨论预习作业

(一)指导学生疏通故事原文

1对照书下注解正音正字,解释词语含义。

田舍翁:种田的老汉家资殷盛:(yn)富裕

累世:(li)数代,接连几个世代聘:(pn)请

搦管:(nu)执笔辄:就,(副词)

掷笔告其父:(zh)放下谢去:指辞退

父趣之:(c)催促其子恚日:(hu)抱怨

天下姓氏夥矣:(hu)多具币:准备

2组织学生分组口述故事梗概,初步议论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必然会失败。

(二)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各段的中心句。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由学文化入手讲述道理,然后提出应重视积累的观点。

③④自然段引述古代的一则故事,总结经验教训。

⑤自然段由故事引出学习应持什么态度。

⑥⑦自然段由学一、二、三数字的出现将两段连接起来,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

⑧自然段最后作结,提出希望。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1~2段)初步析理提出论点。

2(3~7段)由故事引出分论点,加以论证。

3(8段)总结。

六、小结

七、分析课文

(一)第一部分(1~2段)

1文章开头首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习靠一点一滴积累、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开头用设问形式提出学习文化知识有无捷径的问题,)

2作者指出怎样回答这一问题?

(指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而应看学习对象、内容、方法等,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然后,作者从一般的学习规律入手,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归纳出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这一论点。)

一点一滴说明了什么?

(形象说明了文化知识具有积少成多的特点,强调点滴积累的重要性,告诫初学者不宜急于求成。)

4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以什么为例证明了论点?

(以古代读书人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学习要积累,要循序渐进的道理。两个自然段之间,文化与积累自然衔接。)

(二)第二部分(3~7段)

3这一部分由什么故事引出了怎样的论点?

(讲述古代故事引出学习应谦虚谨慎,应当重视教师作用的论点。)

①第1层(3~4段):引故事明理。文中楚士三书三训点明了学习的初级阶段。富翁之子掷笔欣欣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其父则具币谢遣楚士,后来令子晨起治状结果却闹出了笑话。

②第4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是承上启下的段落。用一些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自然引出以下的两个分论点。)

③第2层(5段):学习应谦虚谨慎。

这段由初学阶段应持的学习态度谈起,并以富翁之子欣欣然,以为得矣,得矣的表现类比现实生活中那种轻浮的人的学习态度。为了把道理讲透彻,又用初学打拳的人与学有所成的人对比,顺理成章地提出分论点:学习应当谦虚谨慎,不能自命不凡。

④第3层(6~7段):学习应重视教师的作用。

⑤第6自然段从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进行议论。先谈教师的作用:由易到难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再谈学生不曾入门便踢开老师,最后只能落得什么也学不成。本段夹叙夹议再次以富翁之子为论证的依据。

⑦第7自然段紧承上文,从三和万(蓠)文字结构上的复杂变化,联想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领悟道理,掌握知识。接着从反面假设,说明完全没有人教,倒可能什么也学不会的道理,自然引出第二个分论点:学习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⑧这部分结合故事讲道理,通过分析摆观点,自然连贯。与第一部分的论点,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从教说到学,又从学议到教,全面地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这是文章的收束段落,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中不懂的东西很不少,迫切需要学习,表明态度要谦虚。二至四句诚恳地提出希望,应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富翁之子为戒,举一反三,改掉缺点,更好地学习。

八、教学小结

1从三到万的故事讽刺什么?

(从三到万的故事,讽刺的要点有三:

①富翁之子不知循序渐进之理;

②富翁之子不知谦虚谨慎之道;

③富翁之子不知学必有师之径。)

2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故事是全篇文章的论据。作者从故事中发出道理,再结合故事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讲道理浅显易懂,说服力强。

3讨论课后题三严密的语言。

(议论文的说理要使人信服,语言上分寸感的把握很重要,要议的恰如其分,准确严密才好。本文就有这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限制性词语。)

①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句中加点词语,表明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她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是一般的规律,通常的情况,并不全部概括所有的情况(因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学习某些文化知识也可能用快速学习、大量吸收的方法),这样议论,语言上显得准确、严密。

②这个故事人们大都当作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句中加上两个字大都,既表明了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但同都,又有不同,并未作整体范围、全部数量的概括,因为也可能有些人并不把这个故事当作笑话或仅仅当作笑话。这使文章表达上显得很严密。

③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加上往往,表明了通常的情况,一般会出现的情况,但并不包括特殊的情况,同样使语气表达留有余地,显得严密有分寸。

4小结本文写作特点

(1)引用古代故事证明主张的写法。

⑵严密的语言

九、布置作业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