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一字之训莫轻看_语文论文

一字之训莫轻看_语文论文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我看首句最为重要:字惟能求其的训,句方能得其确诂。今天,我们在古文训释中,对句中一些关键字更应特别注意,力求作出确诂,否则就会似是而非,有悖文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瞻前顾后,纵横联系,精心选择其义项,切不可望文生义,等闲视之。下面举例以明之:

一、一字之训,有关人品(1)例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译文:

A.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知道将军竟宽宏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B.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知道将军胸怀宽宏到这样的地步啊!

(3)分析:例句中的宽是关键字,之的训释亦不容忽视。译文A宽训宽容,当然可以。之训我亦可,之表自称课本中即有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亲数存之课本译为屡次亲自来慰问我,之正训我。译文B宽训胸怀宽容。《汉语大词典》宽的第二义项为度量宽宏,又释度量为器量,释器量为胸怀,故宽可训胸怀宽宏。之字视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未译。

孤立起来看,两句译文似均无不可;联系上文看,则优劣可见。须知廉颇是因为听到了蔺相如的这番话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为蔺相如胸怀赵国,放眼强秦,不计荣辱的爱国情操和人格力量所强烈震撼,在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巨大反响,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与升华,这才说出了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句肺腑之言。如果将蔺相如对廉颇的退让仅理解为对廉颇个人的宽容,廉颇也正因此而幡然悔悟,负荆请罪,那对廉、蔺二人的人品、人格均大为贬损,亦有悖太史公的文旨文心了。

二、一字之训,有关文理(1)例句: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译文:

A.我固执地笑笑,不相信。

B.我仍旧笑笑不相信。

(3)分析:例句中的关键字为固。译文A训固执,固有此义项,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固皆固执之意。译文B训仍旧,固亦有此义项,《汉语大词典》固(13):通故。①旧,仍旧。课本故训仍然的,如《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课本注:故,仍然。仍然与仍旧同义。

仅就两句译文来看,则轩轾难分,故须从文理上揣摩。此句与首段是说也,余尤疑之句一脉相承,文理相通。苏轼对李渤以击石所发出的激越之声来证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尚且疑之,更何况小童击石所发出的乃石空石空之钝响,与钟声大相径庭呢?他当然仍旧笑而不信了。这不信乃因其确不可信,更不可信,并非可信而不信,应信而不信,有何固执可言?苏轼又怎会用固执这样的贬词来糟塌自己呢?可见译文A不可取,译文B庶乎近之。

例句中的固虽为常用文言虚词,但仍旧却非其常用义,众多词书亦无此义项,故对例句有多种误译,如译为我坚持原先的看法,笑笑不相信(此为增字求训),译为我本来就不相信,于是笑了笑(此为绕曲求解),译为我姑且笑一笑,并不相信(译文扌干格难通),以上译文固分别训坚持本来姑且,这些义项虽为固所有,但均不适用于例句中的固,张冠李戴,削足适履,岂能无疵?笔者惟见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选读》)将此固注为仍然,还是,甚是。可见一字之训,确非易事。

三、一字之训,有关分寸(1)例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2)译文:

A.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啊!

B.不能说没有五个人的一份功劳啊!

(3)分析:例句中关键字非,译文A训不是,此乃其常用义,人所习知。译文B训没有,非的这一义项,众多辞书皆有,课本中亦屡见,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非异也课本译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非即训没有。

乍一看,似乎两句译文相似,细一推敲便可发现问题了。译文A说不能说不是五个人的功劳,岂不等于说就是五个人的功劳吗?显然夸大失实,分寸不当。从文后所录《明史周顺昌传》可知:苏州人民这次的反阉斗争不期而集者数万人,规模十分宏大,五人不过是斗争洪流中的几朵浪花。再看这个完整的长句: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分明指出:斗争成果之所以取得,乃由吾郡之发愤一击,即由于全体苏州人民的英勇斗争,怎么会出尔反尔,又说全是五人之功呢?再说大阉之有所收敛及投缳道路,乃由于生者之伟力,而非死者之亡灵。当然,五人生前蹈死不顾,临难从容壮烈,自有其震慑阉党、激励吴民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没,所以不能说没有五人的一份功劳,这才实是求事,恰如其分。

非乃极常用的文言虚词,其没有义亦为众多辞书所有,却为许多人心中所无,故许多书册皆望文生义,将例句误译为类似译文A。可见即使对极常用字的训释,亦不可掉以轻心。

四、一字之训,有关史实(1)例句: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2)译文:

A.荆轲拿来地图捧着,随即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出现了。

B.荆轲拿来地图后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出现了。

(3)分析:例句中的关键字奉,译文A释为捧,译文B释为献。此二义项课本中皆有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本注:奉,通捧。又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课本注:奉,献。

奉异训,则发图者不同:奉训捧则图未献,发图者当然是荆轲了;奉训献,图既已献,则发图者当然是秦王了。这有关一段史实。

众多辞书在解释图穷匕见时对发图者也说法不一:《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都说是荆轲展图,《辞源》则明确指出是秦王展图,而《汉语大词典》则说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卷七首献于秦王,展图将尽,匕首露,展图者未明确指出,有歧义。

笔者认为展图者是秦王而非荆轲。若是荆轲展图,则原文当表述为轲既取图,发之,图穷而匕首见,毋庸再加奉之二字。另外,荆轲取图后应即献给秦王,展图实属多此一举,岂不会引起秦王的疑心?这是一。秦王令轲取舞阳所持图是为了审视之。荆轲展图,秦王能允许否?能审视否?这是二。秦王展图于案,图穷匕见,轲攫而取之,岂不比他自己展图于手更为方便迅捷?这是三。故愚以为展图者为秦王,奉当训献。《战国策》鲍彪注本发图前有秦王二字。

源于《国策》这段文字的《史记刺客列传》为: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司马迁亦训奉为献(奏即献),亦以发图者为秦王。

轲既取图奉之句,《教学参考书(必修)》译为荆轲拿来地图捧送给秦王,既训奉为捧,则奉之当译为捧着它(它指地图),不应译为捧送给秦王,且以捧送二字合译奉字,增字求解,亦有未当,似亦不明奉字之意。可见一字之训,不可不慎!

最后说明两点:(一)笔者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对例句关键字的训释及译文的选择,均启发学生分析解决。为节省篇幅,故作以上表述。(二)本文前三个例句的译文A均录自《教学参考书(必修)》。四个例句的译文B,或为择善而从,或为笔者试译,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