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的实际运用复习教学体会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必须讲究得体。
而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内容的复习教学,也必须讲究得体。
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语言的实际运用复习教学的得体,是指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在了解该内容在初中六册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理清主次,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做到提纲挈领,有的放矢。
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这一教学内容,虽到初五册和初六册课本才明确地提出来,但这个知识点却贯穿于初中语文课本的始终。例如第一册要说得清楚简洁;第二册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说话要连贯、严密;第三册说话要看对象、说话要讲究方式;第四册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说话要注意语言美,等等,都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范畴。
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囿于陈旧的教学观念,重读写,轻听说,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内容重视得不够,或置之不理,不安排教学,或放任自流,不认真组织教学,这就不仅为复习教学造成困难,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初中毕业前的复习阶段,必须安排语言的实际运用的复习。但这一教学内容涉及点多,分布面广,而按复习计划,我们只能安排一个课时的复习。在有限的一个课时里,怎样组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必须做到复习教学的得体。
第一,必须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训练性强,尤其是讲究口头和笔头训练的语言的实际运用更应强调这一点。因此,在进行复习时,切忌停留在口头讲述上,也不宜简单重复过去解答过的题目,最好能避开课本里已做过的例题,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重新设计训练题。这些训练题应分为两类,即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分项训练是简明、连贯、得体三个内容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则熔简明、连贯、得体三个内容于一炉,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训练,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新鲜感,可以激发学生联系旧知、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必须明确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教材没有阐述,但却是学生系统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必须向学生讲明白。简明是对语言本身的要求;连贯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得体是语言和语言所涉及对象的交际要求。
简明、连贯、得体是对语言运用的不同要求,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的。简明是连贯和得体的基础,语言不简明,就无从谈连贯和得体。连贯是语言在简明的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又是得体语言的基础;如果不注意语言交际的得体,光有简明、连贯的语言,同样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这些内容层次较高,含义较深,但初三年级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只有让他们能够这样理解,他们才能从知其然的状态进入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第三,提纲挈领,确定复习要点。语言的实际运用分散在六册教材中的十三个地方,复习时不能不分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仔细推敲教材,就不难发现,简明、连贯、得体这三项内容就是教材中十三个知识点的纲。以纲带目,可以梳理出如下扼要的三点。
简明:①用词准确,②句子无歧义,③语序合理,④不重复哆嗦。
连贯:①中心明确,②句序合理,③过渡自然。
得体:①注意场合,②注意对象,③注意礼貌,④注意文体。
这样梳理,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做到胸有成竹,纲举目张。
第四,精心设计复习训练题。做训练题,是对复习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步骤,训练题设计得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训练题,除了要体现复习的要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用发生在他们身边而又不知如何处置的事设例,以增强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三年级学生李向明在公园里看见一中年男子随手丢了一块果皮,他跑上前去拦住那人说:你这个人,怎么不讲文明,乱丢果皮?去,把它捡起来!李向明这样说对吗?为什么?如果你也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说、怎么做?
2、联系校园文化中某些众所周知而又为学生们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设例,激发他们的逆向思维。例如,某歌星演唱的《一封家书》,歌词的结尾此致敬礼是否得体?说说你的看法。这类题目旨在启发学生留意文化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引导他们辩证地思考问题。
3、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的事设例。例如暑假期间,李刚到北京姑姑家度假,新学期开学前几天,他患了感冒,发烧、头痛,不能按时赶回学校上课,他打电话向班主任张老师请假,接电话的是张老师的爱人,她告诉李刚说张老师不在家。李刚请她代为转告张老师自己因感冒不能按时回校。请将这些情况用对话形式表达出来。这类题让学生明确,打长话不能重复罗嗦,必须尽量简明扼要。
4、用与他们当前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设例。例如,今年中考志愿表上,录取的学校有四个类别:中专、中师、高中、职高。假如你已被通知参加中师类学校的面试,你将通过怎样的语言使面试老师毫不犹豫地录取你?做这样的题,学生们会全神贯注,认真思考。
总之,设例既要考虑知识性、思想性,又要考虑趣味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要有合理的教学程序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要求学生对那些训练题每题必做,一节课速度最快的也只能完成2/3,更不用说要发言和指正了。教师可以把设计的整套题(如十五到二十道题)分给全班十多个小组分头讨论。每一道训练题,都先由小组讨论,选代表讲述,然后教师提示,学生改正。这样,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复习,每个学生都有思考、表述和改正别人表述错误的机会,这节课的复习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