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接进入课题,提示作者,提问引起学生注意:
问:生命是什么?为什么可敬?又怎么可畏?
二.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领会:
1.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2.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
三.提问讨论。
1.根据刚才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所见到的景象。
第二部分(3、4、5段):书写自己的感受。〗
2.请一个学生复述作者所看到的景象。要求说出开始时的神情,随后的变化,第二天的情态,并说清楚其原因。
〖突出:几棵树、飘散──云库──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
不经意──吃惊──诧异和震撼〗
3.第二部分作者书写了自己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和句子。(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感受。的词语同时要求学生翻书理解。)
〖词有:折服、敬畏、碰撞、感动。句子有:○1我几乎第一次遇见生命。○2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4.作者为什么折服、敬畏?
〖因为我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为造物者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感动。
5.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因为树不分昼夜的飘送种子,为播撒后代竭尽全力,而成功率却极小,或许其中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
6.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作者以前对生命的形式和意义并不经意,只是把它看作一种具体的物的生存方式,而没有去思考它们的作为生命的本质意义。而这次飞絮飘种的情景,引发作者第一次对生命的本质意义的感悟,她感悟到生命的本质意义在于──无私地传递生命,不惜代价,不求回报,顽强执着的,惊心动魄的精神。生命在这里已不是一种具体的植物或动物,而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的生命,即本质意义上的生命,或生命的本质意义。〗
7.文章最后一句话应怎样理解?(这个句子比较复杂,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去启发学生理解。)
〖土地比喻心田,即心之峡谷;敬畏应是敬重,不敢轻视的意思。这个句子含蓄地写出了由树木飞絮飘种所得到的人生感悟──敬畏生命,即生命是神圣的、无私的、顽强的,要热爱生命、敬重生命。这种感悟经过作者长期的观察和深思,已经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理性认识,所以把它比喻为成长在心之峡谷的一棵蔚然成阴的大树,不仅让我懂得了敬畏生命,而且还让我懂得了怎样敬畏生命。〗
8.作者在文章末尾表达的情感与前面有甚么不同?
(理解文章情感发展的线索)〖不经意──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蔚然成阴〗
四.总结。(提问回顾前面讲过的重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一种什么情?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略)
3.在你所感受到的生命现象中,有什么让你感动的地方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解释预习提示要求积累的词语,并分别造句。
2.回答练习第一题的两个问。
附板书设计:
敬畏生命
张晓凤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所见到的景象。
几棵树、飘散云库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
第二部分(3、4、5段):书写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即生命是神圣的、无私的、顽强的,要热爱生命、敬重生命。
感情线索:不经意──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蔚然成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