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乡愁

乡愁

教学目的:1、学习欣赏诗歌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2、学习运用象征抒发感情的写法;

3、尝试模仿所学的艺术手法写作诗歌。

教学设想:本文是以独特的意象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中浓烈的感情情真意切,很能使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共鸣。教学本诗宜采取在探讨中理

解,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的方法。在学生理解本诗后,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模仿本诗的结构以及象征的写法,以《幸福》为题写一首诗。

教学重点:领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抒发感情的写法;知识迁移,以《幸福》为题写一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录音机VCD打印材料(附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入。

有人说,诗歌是最华丽的文体,同学们现在正处于诗一般的年龄,我们现在就应该爱读诗多读诗学写诗,写出令人骄傲的自己诗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诗歌,然后再尝试写作一首诗歌。(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南京并在南京生活十多年,童年时离家在寄宿学校读书,青年时在厦门、台湾和美国等地求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香港到台湾定居。他的诗作中有许多都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

代表作有《舟子的悲歌》、《兰色的羽毛》等。

三、整体感知全诗

1、学生仿读全诗(可单个仿读也可集体仿读)

2、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朗读时的重音。

四、欣赏理解全诗

1、全诗四个诗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由讨论,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找出四个诗节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①行数、字数相同体现出该诗的结构美,音乐美。

②均以时间性的词语开头

③都运用了比喻

④都以具体的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意象(此点较难,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不同点;①每诗节所写思念的人不同。

②朗读时所用的语调(气)亦有不同(此点较难,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齐读课文一遍,加强对全诗的感知。

2、感情是很抽象的,人们很难把握。文学作品常常以具体的意象(即: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或: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来抒发抽象的感情。诗人选取哪几个时间段来抒写的呢?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和现在把几个时间连在一起,这恰好写出了诗人的半生经历:少年时别母上寄宿学校,青年时别妻上大学,成年时丧母,中、老年时别大陆。极具纵的历史感。]

我们再具体欣赏一下每个诗节所写的内容。

3、学生试读第一诗节。要求学生回答:

①本诗节写了对谁的愁?

[愁母亲。]

②诗人通过什么来寄托对母亲的愁的?

[一枚小小的邮票]

③请同学们想想诗人在写下这一诗节时都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此问题是一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能围绕诗人当时情景言之成理即应给予肯定。]

幼小的年龄,远远的离开了母亲去求学,只能将思念和依恋倾注在信纸之上,让邮票把这份情送给远方像我思念她一样深深思念着我的母亲。

小小的邮票,依依的思念板书]

4、学生试读第二诗节。要求学生回答:

①同学们有没有觉得本诗节哪一个词用得很新鲜?

[新娘]

②请同学们探讨一下此词新鲜的原因?

[此知识点较难,学生如回答不出教师可适当做些点拨。

明确:长大后,与新婚妻子短暂的团聚,又预示着更远更久更伤心的别离。用新娘暗示出作者新婚不久就面临分别,深深的爱恋被大洋阻隔。身在异国他乡,满眼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在每天的夕阳西下之时,诗人有的只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殷殷的爱恋之情。利用短短的假期,赶紧买上一张窄窄的船票,以求短短的相聚。这份喜悦虽是淡淡的,但确是温馨的。新婚的喜悦始终在心中回味,新娘的面容始终在眼前飘荡。因此用新娘就比用妻子更能体现诗人的那份殷殷的爱恋之情。

窄窄的船票,殷殷的爱恋板书]

5、朗读指导:

别离母亲、别离新娘去求学,但总还有相聚的时候,所以这份愁是淡淡的,朗读时应抓住淡淡的哀愁和似水的柔情。

学生试读。亦可教师范读。

6、学成了,拿到了红红的毕业证书。此时的诗人最想干什么?

[飞到同样思念我的新娘身边;飞到同样思念我的母亲身边。感受一下久别的新娘的温存;深情的喊一声长久未喊过的妈妈,再听一听母亲呼喊儿子乳名的沙哑而慈祥的声音;再感受一下母亲粗糙而温暖的手的抚摩]

7、可是,现在怎么样呢?齐读或找一学生试读第三诗节。要求学生回答:

①请同学讨论此时诗人的心情。

[此题亦有一定难度,学生只要能围绕愁与痛苦讲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即应给予肯定。

教师即情渲染:矮矮的坟墓将母子隔成天上人间,使诗人蕴藏已久的即将重逢的喜悦顿时化为浓浓的哀痛。那沙沙的风声,不就是诗人的哭声吗?那斜斜的雨丝,不就是诗人的泪水吗?欲再尽孝而不能,内疚之情何其深?

矮矮的坟墓,浓浓的哀痛板书]

8、朗读指导:

因为与母亲是诀别,哀痛之情自然比前两诗节要浓。故在朗读本诗节时应适当运用颤音,要读出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学生试读,亦可教师范读。

9、学生试读第四诗节。要求学生回答:

①第四诗节所写愁的对象与前三诗节有何不同?

[前三节愁的是人,本节愁的是大陆(非人)。感情因此得到了升华此种艺术手法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所用的艺术手法一样。]

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诗节所写内容与我们在地理书上学的不一样的地方?

[海峡其实是很深的,可作者为何说是浅浅的]

③请同学们讨论诗人为何这样写?

[此题较难,估计学生不易答出来。学生回答如偏离太大,教师可作点拨。

这似乎寄托着诗人的理想:浅浅的海峡是无法阻止两岸同胞的思念,兄弟终究会团圆。浅浅的海峡多象是拥有乡愁的人的泪啊。泪干了,人们就要用双脚跨过这浅浅的海峡。正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头、那头终会成为一头。]

浅浅的海峡,深深的悲戚板书]

10、朗读指导:

本诗节,诗人由个人的哀愁上升到家国之思,愁之情达到了高潮。朗读时要荡气回肠,结尾处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要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学生试读。亦可教师范读。

五、小结全诗

1、课题为乡愁,可每个诗节写的都是愁母、愁妻、愁大陆,为何?

[这一知识点较难,这是一种象征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见课本第13课《我爱这土地》之思考与练习一)。我在他乡,母亲、新娘在家乡,大陆就是故乡。思念他们,其实就是想念家乡,这样写使抽象的愁,具体形象,平实易懂,读来琅琅上口。]

2、朗读全诗

视时间多少,可采用配乐诗朗诵,齐读,个人读等不同形式。

六、布置作业

1、课后做练习四,下节课在课堂交流。(如时间允许,可以让大家齐读一遍,师生做些讨论。)

2、课后阅读讲义上的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名作,同学之间可以自己共同喜爱的一、二首诗展开讨论,以扩大知识面。

3、以《幸福》为题,仿照《乡愁》的结构形式,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首诗。少年不识愁滋味,七年级的学生写愁有一定的难度,写前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将小时候对应自己的学龄前;长大后对应自己的学前班时期;后来对应自己的小学时期;现在对应自己的中学时期。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的迁移能力,完成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仿写诗歌。(印发讲义附后)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