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克隆作文成因的换位透析

克隆作文成因的换位透析

笔者曾看到一位美国小学生写的作文,大概意思是:几个男孩在芦苇中发现两只蛋,一大一小,大的像天鹅蛋,小的像蛇蛋,孩子们的看法不一致,争论不休。于是就把两只蛋放在烘箱里去孵。当蛋壳快破的时候,大家紧张地盯着。大的蛋先破了,出来的是克林顿,小的蛋跟着也破了,出来的是莱温斯基如果让我们来评价这篇作文,很可能会说这是胡思乱想。但仔细思考一下,其实这胡思乱想里就孕育着创造的细胞,至少它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给人以一种意外的感受。美国小学生写出这样的作文,抛开他们作文教学的因素不说,和他们阅读教学注重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是密不可分的。

回顾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常常不自觉地压抑学生的想像力,用固定的规范和格式压制学生,制造一个个套中人,产生出一篇篇套中文。笔者经常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接触,随意翻开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本,克隆作文现象十分普遍。在一个班级中,几十个学生的作文仿佛是克隆出来的,从题材到结构大同小异。再翻开一个个学生三到六年级的作文本,除了篇幅长短有所变化外,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大都也是克隆出来的同一样板,很难说作文的题材有多少扩展,表达方式有多大变化,作文水平有多大提高。小学生出现这种克隆现象,固然有我们作文教学的深层原因,但审视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它所存在的封闭性、单一性、模式化、绝对化严重影响着小学生作文的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逼着学生走上了教师设定的独木桥,走上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克隆作文之路。对此,笔者就从小学阅读教学的角度,对小学生作文的克隆现象的成因,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要变教学目标的统一化为目标引导下的多向探索

我们都知道,阅读活动是双边活动,是对阅读材料的加工过程。作者通过文章作用于读者,读者则通过阅读能动地参与作者的思考,形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这就形成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对同一篇文章,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我们的不少教师制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往往忽视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扣住教参不放,死搬硬套。课堂上教师严格按照设计的教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不敢有非分之想,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没有自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加工阅读材料的越轨行为,这是产生作文克隆现象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依据教参精心设计,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又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自留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开掘、耕耘,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果实,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也可采取先放后收的教学策略。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课文,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谈自己的学习所得,以体现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然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放中有收,有取有舍地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引导下的开放性学习。每篇课文得到了多层开发,综合利用,学生的手脚就放开了,阅读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

二、要变教学方法单一化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是俯首贴耳的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不分课文的类型和特点,不分课文内容的多少难易,逐篇讲解,滴水不漏地分析。或一讲到底,或形式化的一问一答,千课一法。学习方法的指导少,学生自行诵读、感悟的时间更少。学生稍对教师的讲解、课文的内容提出异议,教师就板起面孔,大声呵斥,课堂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丧失殆尽。学生思想压抑,思维狭窄,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哪有学习的主动性?这是产生作文克隆现象的原因之二。

作为对策,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从心情压抑的情境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千篇一律,要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教师用心钻研教材,力争每一堂课都出彩。其次,要指导多种阅读方法,既要让学生精读,感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也要训练学生略读、跳读、回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懂得学习语文是全方位、多通途、多方法的。学习不但要精,而且要博;不但要自觉接纳,而且要主动获取。再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知识的差异,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不一样,他们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让学生提出并解决这些疑问,就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创造的内驱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意设置一些路障,让学生改变常规的思维路子,进行批判性地阅读。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了,学习环境宽松了,才能不断进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要变教学程序模式化为遵循规律的灵活多样

不少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不管课文怎样千变万化,怎样千差万别,都用同一模式展开。如常用的三步曲:起始课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分析课分析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总结课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仿佛离开了这个程序,就不是学习语文。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许多教学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如果忽视课文的个性,一成不变地长期沿用一种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化,势必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定势:学习语文嘛,就是这么一回事:记事的文章就是起因、经过、结果;写人的文章就是语言、行动、品质使学生对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课文学习理解为非此莫它途的自古华山一条道,这是产生作文克隆现象的原因之三。

课文的教学,我们要讲究模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为学习语文毕竟有其内在的规律,从整体部分整体是基本的认识规律;走进去,走出来是阅读的基本过程但我们切不可在遵循规律、依据模式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而教学模式化。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的结构灵活多样,开头结尾千变万化,课文的语言各具特色,我们怎能用固定的模式去套这种变化呢?在遵循规律中求变化、求创新,这才是合理设计教学程序的科学思路。中心展开式,重点突破式,跳跃式,范例式等等都是常中求变的典型例式。其次,要开多种课型,自读课,自测课,欣赏课,活动课等,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语文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学生学习的途径四通八达了,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了,学生思维的触角也伸向四面八方了,从课文中求得的方法也就不拘一格了。

四、要变课堂评价绝对化为允许学生多种答案并存

课堂上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意识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阅读教学中常常表现为教师说的话是金言玉语,可以一锤定音。学生的发言,不能超越教师的标准答案,否则不管有理无理,一律为错。讲读课文时,教师为了要板书的某个词语或要引入下文的某个句子,常是挤牙膏式的层层逼问,绕圈子,设诱饵,不达标准决不罢休。对作业的评定更是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只能写成同心协力而不能写成同心合力;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只能是惟妙惟肖而不能是栩栩如生这种绝对化、惟一化,刻板的评价方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丰富奇特的想像和各具特色的创新思维。这是形成学生作文克隆现象的原因之四。

语文学习的答案是惟一的吗?毋庸质疑,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具有丰富性、多义性。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在同一个语境中,因认识水平、理解角度的差别,对词句的感受也不同。这就决定了答案的多样性。在小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中,近义词、同义词知多少?怎能用惟一的标准来判决?答案是丰富的,这是今年高考告诉我们的。课堂上对学生的答问或作业,不但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答案,允许多种答案并存,允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空间去寻求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故意设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纵横联系,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改变情境,另辟途径,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里自由驰骋,在不同的途径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才能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个性凸现,才华得以充分施展。

总之,要克服学生作文的克隆现象,除了大力改革作文教学之外,更要改革我们的阅读教学,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阅读教学要给学生以自由,特别是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在无拘无束中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的时候,学生的作文也就呈现百花争艳之势了。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