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近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关于语文素养有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如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过去多用语文素质这一概念,现在何以要换成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如何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要弄清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逻辑前提。教育领域提出一个指向实践的命题,多含有对现实的某种概括,对未来走向的某种判断,并希望对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而概括和判断是否准确,指导作用发挥得好坏,命题有无生命力,除了从技术上考虑概念是否周全统一外,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即基本原理是不是支撑得住;二是命题能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据此,我们尝试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一解答。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一定范畴里,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即通过语文课程达到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两个概念概括同一个对象及其本质属性,二者相互通用。但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会发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不便拆开,可是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显然,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或素质)生成的主要原因。从概念的统一性上看,素养素质在教育学概念系统内既是普遍概念又是单纯概念,可以自由组合或限制,形成各自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但在系统内的组合或限制必须保持意义上的同一和清晰。从形式逻辑角度观察,素质是上位概念,加上语文一词形成一个下位概念语文素质,它们是属种关系。如果说语文素质这个概念尚讲得通的话,那么相应类比,其他学科也来个化学素质物理素质或数学素质历史素质等等似乎也应讲得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看来,语文数学等概念所代表的学科相对于整个素质教育系统是部分之于整体的关系,概念处理时就不能将它们变成外延上的种属关系。语文素质字面意义的通顺,很容易造成它与素质概念种属关系的误解,破坏素质概念一以贯之的统一性。用语文素养作一个单独概念揭示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表示只反映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避开其他学科类比,可以保证概念关系的统一。如果再纵向考虑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之上还有一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笼统用语文素质称之,还面临一个窘境:它们在层次上有没有区别?如有区别,在语文素质概念内部怎么区别?显然也有必要引进一个语文素养概念。总之,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这两个概念非常接近,区分不区分好像关系不大,但仔细研究,前者更周全更严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上文所说,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仍没有解决。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这样的界定可以得到现代课程论基本原理的支撑,也可以反映语文课程的基本走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美国20世纪90年代因提出文化素养观点而闻名的核心知识课程专家希尔斯(E D 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位于每个人拥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专家学者拥有的高深水平之下,是普通读者所掌握的中间层次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 注重连贯统整。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在现代课程论里,学科有三要素,即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这个体系所体现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三位一体的。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总而言之,语文素养及其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以课程论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从长远看,它有可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架之一。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2〕参见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92年版,第20页。
〔3〕参见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2000年版,第569~570页。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的重塑》,《上海教育》,2001年第14期。庆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