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就在我们身边
记得小的时候,常常拽着母亲的手逛街。一边走,母亲就一边教我认识街边的招牌。母亲只有初小文化,可是毕竟还认识几个字,于是她就成了我的启蒙老师,什么煤油商店五金公司土产公司等等。天长日久,那些汉字就像刻在了骨子里,怎么也忘不掉了。煤油商店的铺子现在都还在,每每走过那里,仍然感到亲切而温馨。
我的母亲以及众多用这种方法教孩子识字的家长可能不懂得生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也许仅仅是为了丰富一下散步的内容罢了。可是这种识字办法的效果却是在教室里抄百遍读百遍也达不到的。回想起我的这段经历,我在教学中开展了汉字就在我们身边的识字活动。
只要你走上大街,你的眼里就会充盈各种招牌、广告、警示。孩子们每天都要从街上经过,他们的眼睛会好奇地看着窗外的世界,他们也会看到那些东西。可是,他们并不在意,也不知道那些字说的是什么。于是,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展‘汉字就在我们身边’的活动。认认你见到的招牌、广告甚至是物品的名称,把你喜欢的画下来,我们大家一块来学。凡是带来的都有奖哦!
从那天开始,各种各样的招牌便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教室。每天我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跟孩子们一起讨论、交流、识字,可是,我觉得是那么有趣,那么有意义。
一、语文课堂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这样说的: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本着这样的精神,结合我们开展的这个活动,我发现,通过这个活动:
1、识字变得容易而有趣
刚教一年级,那么多要求会认的字把孩子们搞得晕头转向。什么加一加减一减用旧字认新字,说起来方法挺多,好象也很简单,许多孩子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下了课就晕晕乎乎的了。我问了一下其他的老师,他们也发现了孩子的这种现象。但是学他们带来的招牌、广告就不一样了。第一,这是他们身边的,耳熟能详的;第二,这是同学写的,还有他们喜欢的充满了童趣的图画;第三,还有炫耀的资本。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可以骄傲地读给爸爸妈妈听,能够换来家长的赞扬。于是乎,招牌贴满了我们班的教室,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
2、课堂变得生动而真实
有了这个汉字就在我们身边这个环节,语文课更加吸引孩子的兴趣。每天都有孩子急切地想知道今天认哪一个招牌,是谁做的。这些招牌就在自己身边,课堂就像在自己家的周围游览。语文课给孩子们的感觉是:语文课堂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只知道读啊,写啊,抄啊,原来它还可以写,可以画,它就是自己的生活!
3、眼睛变得细腻而有神
如果有人问你:从底楼到你家一共有多少级台阶?你一定不知道。因为你的注意力根本没在那上边。但是如果有人提醒了你:数数从底楼到你家一共有多少级台阶。你一定会数得很仔细。因为你的注意力得到了提醒。自从开展汉字就在我们身边这个活动以来,很多孩子的无意注意逐步地向有意注意转变。例如苏愉凯小朋友一天带来的招牌是尧坝古镇。这块招牌就在他家的对面,每天透过窗户都能看到。如果没有这个识字活动,也许他不会注意到;可是在这个活动中,他的眼睛发现了,不仅把这四个字描下来了,还仿照招牌画了几间古色古香的房子。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在自己的招牌上添了一个厨师。什么意思呢?人家说是古镇上有好厨师啊!他所画下来的这个广告更妙,不仅让你玩好,还能让你吃好呢!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得以充分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我们所开展的这个识字活动中,我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这几句话讲的是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在开展汉字就在我们身边这个识字活动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验了这个过程。
1、山是山,水是水
在认识招牌之初,我也仅仅想到只是让学生识字,关注的重点只是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活动开始的时候,我们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字形和自己的熟悉程度上。如下例:
师:看,这是刘哲语为我们带来的广告牌。谁认识?
生:田田超市。
师:田田超市在哪里?
生:在新区转盘
师: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可以看出,这样的识字活动停留于最原始的阶段,就事论事,学生所得到的是最肤浅的印象,但是他们对于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妙并没有体会到。招牌、广告中蕴涵着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与文化。如果能在识招牌的时候让他们有所体会,那么对于招牌这个活生生的教材才算运用到极致。
2、山不是那座山,水不是那条水
随着招牌广告越认越多,我们的认知范围也越来越广。在认识招牌广告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1)通过识广告招牌,了解汉语的妙用
师:这是李钰为我们带来的一个广告。谁认识这个广告?
生:给你好看。
师:你看到过这个广告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做的广告吗?
生:我看到过,就在我们学校前面的红绿灯那里。
生:我知道这个广告是霓虹灯的广告。
师:你知道什么是霓虹灯吗?
生:霓虹灯就是各种颜色都有的彩灯。
生:霓虹灯的颜色能够不断变换,非常好看。
生:霓虹灯就是各种颜色都有的彩灯。
生:霓虹灯到了晚上就亮起来了,很漂亮。
师:对啊,霓虹灯非常漂亮,非常好看,所以制作霓虹灯的人才说要给你好看(学生读)。可是,你们知道这句话还在什么时候用吗?
生:(摇头)
师:(心里有些意外,学生对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并不知道,如果我说了会不会变相地教他们一句骂人的话呢?)这句话有时也有让谁下不来台的意思,可是霓虹灯公司却把它作为自己的广告,因为人们对这句话很熟悉,读了这个广告,自然就不会忘记了。当自己要做霓虹灯的时候,就会想到去找这家给你好看的制作公司了。
生:(点头)
2)认识广告招牌,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师:每天吴老师都在想:今天小朋友们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惊喜呢?哦,真的有,这就是苏榆凯小朋友带来的惊喜。
生:鸡年吉祥。
师:苏榆凯小朋友能给大家说说你从哪里看到的这句话吗?
生:是在我家的台历上看到的。
生:什么叫鸡年?什么是吉祥?
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
生:每一年都有一种动物,是什么动物这一年就叫什么年。明年的动物是鸡,所以叫鸡年。
师: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像鸡这样来代表一年?
生(七最八舌):龙、虎、蛇、羊
师:(简要介绍生肖的来历)
你是属什么的?
生:属虎的。(绝大部分孩子是虎年生的,少数属猴)
师:你知道你爸爸妈妈是属什么的吗?
生:(摇头)
师:回去问问,明天来跟大家说说。(引导学生关心父母)
刚才还有小朋友问什么是吉祥,你来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吉祥就是舒服。
生:吉祥就是希望别人好。
生:吉祥就是对别人说的希望别人好的一句话。
师:不错,吉祥就是祝福别人吉利,运气好,这是咱们中国过年时爱说的一句祝福的话。那么,过年的时候,你要对谁说鸡年吉祥?
生:我要祝爸爸鸡年吉祥,万事如意
生:我要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鸡年吉祥
生:我要祝哥哥鸡年吉祥,学习进步,天天向上。
在这一教例中,我注意了认知理解运用的逐步深入,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一些中国传统的,叫好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3)认识广告招牌,了解生活常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认读,学生对招牌广告表示的意思基本能猜出七八来。例如,乌鱼庄肯定是以乌鱼来作为自己的特色;布艺世界是做窗帘的,天立鱼火锅是位于天立花园附近的一家火锅馆子。顾名思义,招牌与广告总是带着人们美好的心愿,蕴涵深刻的人文内涵。相信长此以往,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3、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
不管怎样处理学生写来的各种招牌,都是一个目的,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把自己在课堂中认识的字回归于生活中。因此,我不仅注重让他们认识带来的广告和招牌,还开展了你认识的招牌的汇报活动。只要愿意,都可以上讲台向大家讲讲自己认识的招牌,为学生识字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细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进而提高其学习的品质。下面是一个很平常的汇报的场面:
我昨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看见路上光大医院的招牌。
我妈妈工作的单位名叫泸州晚报。
我星期天和妈妈逛街的时候,看见了松宝宝的枕头。
在学生汇报中提到的物品名称、招牌、广告中既有他们在教室里认到的,也有自己问家长而认识的。应该说,我们班上已经有了一个识字的良好氛围,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汉字。今后,他们还会留意到身边的另外一些有趣的语文现象,如人们用错汉字的现象,生动有趣的广告,各种公示、布告、广而告之等等。只有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的才是学生掌握的最有效、最牢固、最实用的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