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审视

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审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颁布以来,我听了不少阅读教学课,其中包括规格比较高的观摩课,深感老师们在贯彻新大纲、改进课堂教学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如增加了读的份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等。但也感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将影响新大纲的贯彻落实。

一、不能忽视读中的悟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的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以看得出,这里的充分地读,不仅包括朗读和默读,还包括思考与想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仅有读是不够的,还要悟,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在低年级,朗读要多些,悟则可少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朗读可少些,默读和读中悟须多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对课文的概括性了解是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具体化,也是悟,而且更为重要。如《草原》第一段,概括草原的特点如天空明朗、空气新鲜、一碧千里、牛羊成群,这是悟。用自己的话把草原景色描述得更具体,把作者的感受说得更具体,这也是悟。概括化和具体化,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悟,在教学中应结合使用。但是,在一些观摩课中,读是明显增加了,读中的悟却还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

二、不能忽视语言表达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即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理解和运用语言更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理解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表达出来,即从表达和运用来看理解。然而,在一些课中,教师仅满足于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时的片言只语的表达,而未能引导和鼓励学生尽量表达得具体些。这种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不能用图像代替语言的感悟

教学中图像的运用,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初读课文时图像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精读课文时图像的运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超过这个限度,图像制作再精良,也毫无可取之处。有的做课老师并不这样理解,而是认为图像使用次数越频繁越好,以致在课堂上,全文有全文的图像,段落有段落的图像,有的词句还有图像,似乎是学生欣赏了画面,就可以理解了语言。

四、不要拔高课文的主题

在新大纲中,阅读教学已经不再提中心思想的概括,而是强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因此,用新大纲指导现行高年级教材的教学,即使是以前作为重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的课文如写人记事的文章和寓言故事,也必须淡化这方面的要求,至于常识性的课文,更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拔高要求。如《蟋蟀的余住宅》,虽然用拟人的方法来写,但课文重点是介绍蟋蟀巢穴的特点和巢穴是怎样挖成的,而不像《落花生》那样借物喻理。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领会蟋蟀的精神至少是对课文的特点把握不准。

五、缓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什么是模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作的标准形式。模式的核心是标准。什么是教学模式?上海徐根荣先生的解释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可以看得出,教学模式的核心也是提供一种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必须提出,教学模式是综合性的研究,而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

在新大纲颁布前,义教大纲(试用版)使用已有六七个年头,教师已较适应,着手研究教学模式无可非议。但新大纲颁布后,对新大纲的学习和实践,还有待深入。在对新大纲精神还吃不透的情况下就大面积、区域性地搞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显然是急了些,我们首先应当是深入学习新大纲。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