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
2001年10月,我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会上讲《落花生》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习惯地在学生中巡视。奇怪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有在书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心里不禁感到悲哀:这个班的学生平时根本没有提问的习惯。都读了5年书了,学生竟然不会提一个问题。
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 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学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第三位同学问。
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这时,我又及时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立即把学生提的这句话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在这句话上,一个个都动起小脑筋来。突然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
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他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鼓励了一番。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
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在老师的鼓励和循循诱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
二、向教科书质疑。
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和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呢?请看课例:
落花生这种植物对城里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了让学生对落花生有个比较正确的了解,我在学习课文前先问: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课文前预习部分的介绍。
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起预习部分,一会儿大部分学生的手都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位学生回答,他站起来引用了书上的一句话: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
这个学生话音刚落,我马上接过话头郑重其事地说:书上这句话有错误,请你们找一找,错在哪儿。
啊,书上有错误?学生小声议论着,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
不要看着我,我的脸上没错误,而是书上有错误,请认真读书。我笑着再次提醒学生。
学生倒是都认真看书了,但脸上仍显得茫然。
请轻声读一读这句话。我提示道。
学生轻轻地念着,突然一名学生举起了手,然后又一个。好,五六名学生举起手,个个脸上显出兴奋的神采。
我叫了第一位举手的学生。老师,落花生的花落了,在地上会枯萎掉、烂掉,不可能钻进地里去。他试探着说。
太棒了!我由衷地称赞道。花落了还能钻到地里去吗?我问全体学生。
不会,不会。大家有的摇头,有的摆手。
那落花生的果实是从哪儿长出来的呢?是根上长出的?是花上长出的?还是我因势利导,请你们看看课文旁边的图画。
通过看图,学生发现落花生的果实不是从根部长出的,也不是从花上长出的,而是从茎上长出来的。我看火候已到,就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落花生全貌,用笔指着图说:落花生的花落之后,花柄继续生长,伸进地里,花柄前端的子房逐渐长大就结出了花生。我边解释边画简笔画。
噢,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这时,我面向大家:书上也有错误,你们能迷信书本吗?
不能。
你们能迷信老师吗?
学生一愣,旋即回答:也不能。
对,老师和书本上都会出错,如果你们发现问题要大胆地指出来,不能迷信!如果谁发现了我的错误,给我提出来后,我就拜他为师!我一字一顿地说。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神圣的地位,尤其是小学阶段,老师的话有时就像圣旨,小学生是惟命是从。面对学生的单纯天真,我们做教师的绝不能陶醉在一言九鼎的满足感中。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惟实、惟真,让他们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敢于质疑,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还是通过课例来说明吧。
例一:
《落花生》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用得有些奇怪,你们看是什么词?我启发道。
‘居然’。学生找到了这个词。
我想,围绕这个‘居然’可以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小脑筋动开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问这个词的意思,这是首先要搞懂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我点评道。
‘居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一个学生解答道。
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了为什么用‘居然’呢?
这位同学感到这个词用法上好像不恰当──这是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居然’呢?我点拨道。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种花生。
因为我们是一群小孩子。
因为我们是在荒地上种的,收获出乎意料。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从‘居然’这个词可以看出落花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不需要人特别侍候它。
真聪明,体会得很好。我把你这个答案变成问题就成了: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这是第三个问题。我引申道。
到此,我小结:怎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像‘居然’这个词(或其他句子),我们可以先问它是什么意思,然后从它用得是否恰当(用法上),从这个词对主要人物及中心有什么作用等几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有价值、有水平。
例二:
2000年10月,我应邀作示范课。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正在进行当中。我让苏州实小的学生初步自解诗句的意思后,问学生: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厚呢?
几个问题之后,再也没有人举手了,我看没有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就鼓励道: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还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学生纷纷皱眉思考起来。1分钟后4人小组窃窃地议论起来。
一会儿,班上的小手又举得老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生问话的底气很足,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好像与众不同。一位胖胖的女生疑惑地问。
啊,我是多么高兴啊!这是两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这是通过表象深人诗歌实质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千古送别名诗。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入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如:人与人告别一般在家门口就送别了,为什么要李白上船时汪伦才赶到呢?这有悖常理。好朋友分别一般是比较难过的,为什么汪伦送别时却踏歌相送呢?这好像也与众不同。这些都是疑点,值得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