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人家。这本来不错,因为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闪光点;然而我们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发现一大帮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话题的问题:其一,己之所欲,不施于人。如一般人对金钱的积累,却不肯轻易给人。其二,己所不欲,即施之于人。如这篮桔子不好吃,给你吃吧。其三,己之所欲,强施于人。如这件黑衣服很好,你一定得买下。
这些问题看起来各色各样,可犯的毛病都存在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问题方法,或者是孤立地去理解了这句名言,其实我们只要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句其恕乎来进行换位思考己欲与施舍的问题,即能盘解得通。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回答子贡请教有什么可以终身行之的问题时说:那可能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也就是相当于换位思考。以这样的意识去观照其一、其二就很好理解了。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其三的己之所欲,强施于人。其中的己之所欲包含两层含义:①己所欲,人亦所欲。②己所欲,人却不欲。对于第①种情况来说,用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来处理,属于良性互动;己乐施是高境界,人乐受是一种享受。而对于第②种情况来说,施与受是矛盾、对立和僵持,是不和谐。关键症结在于己方。只要己能创设情景置己于人的地位思考,个中情味就能明白。推己及人与推人及己名异实同。
那么如何精确领会经典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正确运用其作为处世原则呢?笔者仍然以为理解经典句要联系恕;在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当处世原则应设身处地尊重别人(即受方)的感觉和希望,那样施与受问题便能得以很好的解决。仍以前述其一、其二、其三问题来议,可采用如下做法。其一,金钱固然可爱,需要不断累积,然而他更需要得到帮助时,我们尽可以施舍无伤己之大局的一丁点。其二,(妈妈),这篮您的桔子较酸,我已帮助您吃了半篮,还有半篮留给您吃吧!试想,从心理感受角度来讲,受方肯定会比不好吃,才给你吃更乐意接受。其三,我个人认为黑衣服特别好。你感觉怎么样?若认为可以就别再犹豫而果断地买下。仅提供参考意见,让受方自己决策,在事后便不会让对方产生有受愚弄的感觉,并让友谊之树常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各有道理。具体运用时能以恕的换位方法去思考并尊重受方意见,这是处世的根本准则。
放眼全球,美国之流蛮横霸道,强加自己的观念于别国,是连做人的道理都没学通的做法,因此由美国来领导世界各国向前走定然不行。有感于人性滑向恶的边缘,选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书或者是编辑的一时兴发;有感于霸权的嚣张,选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书或者也正是它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那么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指导意义又何在呢?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准确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在涵义,中标中式地去实践人生,努力塑造自己成为合格人才,将来就能很好地报效祖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中最闪光的亮点在于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而上述理解是笔者阅读该则语录后的最强烈感受。
编辑短评: 这是作者在教学《论语》之后获得的一点思考,由一句话入手,开掘很深,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那么这堂课一定会比较深刻,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