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论生本课堂中教师作为之三不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论生本课堂中教师作为之三不要
何谓生本课堂?生是指学生; 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本即本来、本源;也可以是目标、归宿、依靠。那么,生本课堂就可以理解为把学生视为独立的、鲜活的生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依靠;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最终归宿的课堂教学。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呢?本文就教师在课堂中的作为做以下三点反向思考。
一、不要肤浅。
教育是什么?孙中山说:教育是人的建设。这个人,毫无疑问,当然指的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对象,即学生。我们国家的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名称是课程教材改革,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课程教材的范畴。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意义已不仅仅只是在于教给学生教材所承载的知识结论,而是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教材视为范本或凭借,以教材为载体或圆心,从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最大功效。
而真正能促进孩子生命成长的因素必定不是肤浅的。那种对教材的认识、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尽情地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艺,但是这样的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会误导学生,严重的甚至将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例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我们经常会这样问:阮恒的这一举举起的仅仅是手吗?几十个稚嫩的声音异口同声:不是,是生命。是友谊。学生完全是在随老师的意愿在说着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甚了解的漂亮词句,文本材料在他们思维的表面滑过,根本无法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住任何东西,试问这样的课堂如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所以真正的生本课堂,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教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提炼课堂问题,力求在教学中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知识之舟,能力之桥,灵魂洗礼之池。
二、不要霸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按照生本课堂的理念来解读,道之一途,显然不应该是老师可以传的,而是学生自个悟,自个生成建构的,老师充其量只是一个导的角色。可是几千年来的角色定位,在我们老师的潜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我们老是无法忘怀自己传道的角色,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识凌驾于学生意识之上。请你跟我这样做你就得跟我这样做。学生诚惶诚恐,不敢说不敢动,表面看似民主,实际暗含着隐形的霸权。因此真正的生本课堂,必须是教师在由衷的尊重中创设的民主氛围。之所以提由衷的尊重,是因为这种尊重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应扎根在教师的内心深处,经常性地把满腔的爱传播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传播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浴春雨,欣然奋发,兴趣盎然。
这种尊重还应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生本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教学,别把他们不需要的东西硬塞给他们,就如特级教师朱乐平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有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老师,我有问题。他们为什么不搭座桥呢?这样不既方便又省力吗?这个问题,是我们老师在编写教案时根本无法预料的,我有想过,但也从来没想过要把它提出来当重点问题来组织教学。但现在既然有同学提出来那就讨论讨论吧。我首先表扬了这位问题大王,其次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啊,为什么课文中的人们不在小溪上搭座桥呢?请同学们再次深入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撇开了原来的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各自通过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查阅资料,寻求证据,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说:每年汛期,山洪爆发,溪水猛涨可能会把桥冲断。有的说:课文第一句‘我的家乡有一个无名的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如果说每个村庄都架一座小桥,那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而且破坏周围优美的环境。如果只架一座小桥,其他村的村民得绕很多弯路才能过桥,倒不如‘脱鞋绾裤’来得方便。还有的说:老师这里有一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既然是风景,又何必搭座桥来破坏这道美丽的风景呢?这样节外生枝的课堂,不仅保护和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喜悦。让我们珍视每一朵入眼的童花,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目光集中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关注他们的表情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使课堂时时充满激情与智慧,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惟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才能到处洋溢着生命的华彩。
三、不要弃权
提倡生本,并不是说在课堂上完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说什么都肯定;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促进其生命成长,并不是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我们不置可否。在执教《麻雀》一课时,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爸爸一般比妈妈勇敢些,力气也大点儿,所以是爸爸的可能性比较大。教师表扬:你真聪明!我觉得也可能是爸爸,因为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妈妈很少有工夫同我一起玩的。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爸爸,争论个不停。教室里面乱成一团,而立于讲台一侧的教师则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很显然,在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中,有许多生成性因素具有不可控性,特别是学生这一最大的变量,是根本无法预设的。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捕捉、分析、判断、重组和处理好来自于课堂的这些因素,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那么,就必然会像案例中的老师那样会在学生的狂轰滥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于是,部分老师的做法是把学生硬拉回原来预设的轨道上来按部就班;而相当部分老师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学无教,表现得过于拘谨、小心、放不开,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出人意料的回答、节外生枝的举止不加选择地、被动地一致加于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迷失了自我。所以在生本课堂理念下的师生对话中,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一个平衡点,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我们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我们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我们更要辅导。只有这样,学生的生命才会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才会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的课堂,展现着的才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人才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精神成长的幸福。
总之,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语文课堂必定会充满生本精神的温馨,也必定会生成出我们所期待的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论生本课堂中教师作为之三不要,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