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小学语文识字规律浅谈

小学语文识字规律浅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识字规律浅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获得又主要依靠阅读来实现。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规律性的认识与做法。

一、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和认识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同等。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掌握几种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规律

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之中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与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区分容易混淆的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写识记常常会徒劳无功,有时动动脑子、找找规律,识字就变得如此轻松。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拔苗写成拨苗,把挑拨写成挑拔;把休息写成体息。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大家如获至宝。一个经常写错字而被称之为错笔字大王的学生明白这一特点后激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

对于拨与拔怎样区别呢?我突然想到我们班上有两对双胞胎,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拨’与‘拔’是一对双胞兄弟,你们看它俩长得像不像?我的话音未落,全班就齐声回答像!这时我趁热打铁地问:他们哪一点像?同学们回答:他们都是左右结构,而且左边都是提手旁我又接着问:我们再仔细看一下他们有没有长得不象的地方?如果有,就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要不然我们怎么能认得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呢?话音刚落,就有同学抢着回答:‘拨’是哥哥,因为它比弟弟‘拔’多吃一碗饭,所以它长得高一点。哥哥的力气大,所以只需要轻轻用手一‘拨’就行了,而弟弟因为力气小,所以要用双手去‘拔’。通过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既激活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又达到引导学生找识字规律的目的。

又如,学生老是把休息写成体息,于是课堂上我启发学生:‘体’是由‘人’和‘本’以组成的,人本来就要‘身体’好才有力气。‘身体’差了,就该‘休息’。全班同学听了,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场,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积极地为学生主动识字提供条件,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一些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以上仅仅是本人教学实践中于此方面总结到的几点经验,现不揣冒昧提出,就教于各位同仁。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识字规律浅谈,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