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让小语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让小语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在辅导儿子练习写作过程的教育思考
一、 写 作 中 的儿童关注儿童的 写作现状
在儿童之前加上 写作中的 这一定语不是为了框定一个范畴,而是为了试图聚焦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 现在正在写作中 的儿童。
1.童情的缺失虚假化
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动辄就搞五子登科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的不是选取老师到我家帮我补课,就是选取老师挑灯批改作业。为了得到一个高分,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不惜拿父母的命运作假设。
作文和做人,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此,儿童的作文虚假化不仅影响了儿童的作文能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童真的流失成人化
儿童的面庞是最有生气的面庞,儿童的情感是最朴素的情感,儿童的思想是最灵动的思想。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制订的成人化作文评价标准起了误导作用,使我们教出来的小学生一拿起笔来,就似乎成了成年人,想成人所想,说成人之话,表成人之情。
3.童话的散失僵硬化
平时,与学生们随意交谈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富于幻想,富有朝气。然而,一到作文时,取而代之的是冠冕堂皇的公共语言,基本按照成人的喜好在说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说的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出了问题,总喜欢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儿童,把儿童不太成熟或显幼稚的语言当成笑话扼杀掉。
4.童意的丧失机械化
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然而,许多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儿童的作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也可谓细之又细,如何开头,如何承接,如何结尾,都有规矩;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再大量的优秀作文作为仿写范例。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这种机械化作文的背后是植根于教师的价值观一元化、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学生作文的思维层次和具体的表达,使本该充满灵气的儿童作文成了一种机械产品。
二、儿童的作文关注作文的个性表达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1.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
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这样的习作教学必然远离作文的本原。
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们真的无事可写吗?其实不然。现代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比起他们的前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他们缺乏的只是大人们需要的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正是为了这类有意义的事,我们顺手把孩子们的思想清理干净了,然后越俎代庖,塞进去一些好东西。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生在一篇有关牛的文章中写道,牛不爱干净,身上脏兮兮的,还写牛身上的毛病多,结果遭到了家长的反对。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重新立意构思,定位为赞美老黄牛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并不觉得它是陌生的,而是似曾相识,因为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经常在演绎这样的故事。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们更懂得如何生活,如何作文。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人性的折射。生活是多彩的,人性也是多棱的,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恶丑,甚至还会有调和的中间色彩。要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的虚弱,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作文,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也许,我们就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及悟性
2.童趣盎然作文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个性化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语言,也就没有个性化的作文。一位小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雨:听着雨欢快地唱,便伸手抓雨,却什么也没有,扑了个空,我那只手可能是个特别的漏斗,过滤了心急的雨滴,留下了略带冰凉的小水渍和攀在手背上摇摇欲坠的小水滴。这段文字可谓写得清新别致,富有鲜明的个性。其原因不仅在于她对雨的喜爱,更在于她以个性化的思维,运用联想,刻画了如漏斗般的小手心急的雨滴调皮的小雨滴三三个形象。其中,一个攀字写出了小水珠欲滴犹留的情状,显得活泼可爱、俊俏灵动。试想,倘若不是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这类的描写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作文必须有我思的切人。只有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我周围的各种迷茫,使作文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首先,我们要开发儿童想象空间。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这样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阔。其次,要激发儿童的思维裂变。文成于思,构思是学生把习作素材在头脑中进行条理化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维,多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换个层次去思考问题。
3.童笔生花作文形式的个性化
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如同它的内容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一样,它的形式也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这是美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说: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成熟的形式在内。《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什么是有创意地表达?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教师不要以任何定规去捆绑孩子,不要让学生有作文该不该这样写的顾虑。当然,我们的有创意地表达即形式创新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形式主义,它是对作文的外部包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打好写作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更好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同时,我们不能把有创意地表达定位过高,这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作文要求的倾向,又一次使儿童作文走上异路。
4.童言灿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因此,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教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
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话,鼓励儿童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对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要持宽容的态度。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也是小学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儿童才有可能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要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不要让生动的童言变成常见的成人话语的粗糙复制品。只有这样,儿童作文才能多姿多彩,才有活力,才有灵性。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作文教学1,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2,作文教学,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