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他对文本的姿态。没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敏感,要醉在字里行间,要与语文课程诗意的舞蹈。这样,我们才能蹲下身子自己倾听以及引导学生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
课文《钓鱼的启示》题目五个字,前两个字是钓鱼,钓鱼的背后是一个故事,后两个字是启示,启示的背后是一个规则。钓鱼和启示紧紧缠绕在一起,构成一篇风格独特的文章。文章先大篇幅写故事,这是画龙;在最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出启示的内容,这是点睛。既画龙又点睛是此类文章的特点,与纯故事型的课文《桥》《金色的鱼钩》《尊严》等等是不一样的。
既然课文有故事,就得走进故事。其实了解故事的情节不难。从钓到鱼到放了鱼,一目了然。不难看出,课文先写的是得,得到的得,得利的得,得意的得。再写的是舍,舍去的舍,舍弃的舍,舍生取义的舍。梦寐以求的东西得到了,为什么又要艰难地舍去呢?故事有波澜,有悬念,有与众不同的味道。这波澜、悬念、味道激发了我们的阅读期待,顺着课文的气脉,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进启示这段文字。
走进启示,我们会记住两句话,一句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第二句是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两句话很经典,众所周知经典之言一般都有点玄,给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这种感觉美妙、奇特、令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这种感觉,将刚刚读故事的产生的波澜抹平了,将刚刚读故事产生的悬念释怀了,将刚刚读故事产生的品味提升了。此时,故事不再是故事,演变成了对父亲的敬佩,演变成了对自己的反思,演变成了影响学生行动的启示。此刻,我们再回过头看故事,故事先写的是得,再写的是舍,最后呢?是大得,大大的得;是心得,震撼心灵的得;是妙得,丰盈身心美妙无比的得。这就是特殊的钓鱼,钓出非凡的启示。
走出启示,放下课文,有五个字我们怎么也忘不了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诱惑人的‘鱼’。它所在的句子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鱼字上加了一个引号。双眼审视着这个特殊的语文想象,用手去抚摸它的肌肤,用脸去感受它的体温,用耳去聆听它的心声,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是《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言语形式的文字之魂。
请看,面对刚钓上的诱惑人的鱼,我是何等得意(课文词语);面对父亲要我放掉这诱惑人的鱼,我是何等的急切(课文词语),乃至与尊敬的父亲大声争辩(课文词语);面对即将放掉的诱惑人的鱼,我乞求(课文词语)无果之后只有沮丧(课文词语),只有很想不舍又不得不舍的那份依依不舍(课文词语)。
而父亲呢?面对诱惑人的鱼课文描写的只有一个动作盯。那是怎样的盯啊,那是得意中的盯,那是无比喜欢的盯,那是在知道了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信息之后的盯,那更是带着思考的盯。父亲盯这个动作,包含着多少信息啊,学生得领会。面对诱惑人的鱼在盯的动作之后,紧接着是父亲的一个决定放,和一种心情平静。沉稳的父亲与幼稚的儿子面对诱惑人的鱼的反应迥然不同。道德抉择、实践起来却很难、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些文本语言的意蕴在对比中显山露水了。巧妙!围绕诱惑人的鱼行文结构巧妙,细节描写巧妙,遣词造句更为巧妙。
但是,这巧妙仅仅是作为成年人教师我的体悟。问题是要引导年龄尚小的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教学目标如何设定,教学流程如何安排,单元主题如何突出?会不会因为鲈鱼禁捕等信息的整合将语文课上成自然课?会不会因为道德问题的拓展上成思想品德课?会不会因为故事精彩上成内容分析课?这一切的一切说起来只是个简单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难归难。常言道,车到山前必有路嘛。这路,在哪儿?在脚下!脚踏感悟、发现、探究的理念之云,展望设想学生从入课(走入课堂)到出课(走出课堂)的变化,就会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鱼饵、操纵、小心翼翼、翕动、嘴唇等等这些词语要在语境中认读、理解,不难;勾画句子,大胆质疑,书写感受,很关键。
抓住得意、急切、沮丧、依依不舍以及盯、平静等词语朗读感悟我和父亲的言行,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这是重点。
理解钓鱼的启示,识别生活中诱惑人的鱼,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这一条是难点。
扣住根本,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将语文课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地上成语文课,我认为要从三个层面去操作,由言到意再回到言。很多失败的语文课,忽视了第一个言,直接进入了意,在意上大做文章,结果有了分析之嫌,再回到言更是一句空话。《钓鱼的启示》的三个层面具体怎么突破呢?
突破第一个层面:读,进入言。这一个言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但是,问题就出在熟悉二字上,因为熟悉而忽略,因为熟悉而太放手,因为熟悉而致使学生的语文根基不实。说白了,这一个进入过程就是简简单单的读正确、读流畅、初知大意的过程,它是学生滋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根本,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前提,是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底线。那么,这一个进入如何做呢?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用想象、回忆、动作比划等方式读中解决重点词语涟漪、翕动、抉择;放手让学生圈点批注,写下问题及感受;读中提炼统领全文的关键词语诱惑人的‘鱼’。
突破第二个层面:读,进入意。感受我的心理,凸显放鱼之难,必须抓住得意、大声争辩、乞求、沮丧、依依不舍指导朗读。本真的朗读是还原语境,在得意处读出得意,在争辩处读出争辩,在乞求处读出乞求,在沮丧处读出沮丧,在依依不舍处读出依依不舍。依据关键词语,还原语境,可以用丰富文本语言的方法重点突破儿子面对父亲要求放掉诱惑人的‘鱼’时急切地说的一句话爸爸,为什么。学生可能在句前添加语言,如:天啊,我的耳朵没有听错吧,爸爸,为什么?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放掉鱼?爸爸,为什么?可能在句中添加语言,如:爸爸,亲爱的爸爸,要我放掉鱼?为什么?爸爸,放掉鱼就等于放弃可口的鱼汤,为什么?可能在句后添加语言,如:爸爸,为什么?你不是来钓鱼的吗?爸爸,为什么?又没有人看见。爸爸,为什么?辛辛苦苦钓起来的鱼为什么要放呢?丰富句子的最大好处在于彰显我的急切心理,一句一句,由言入意,言意兼得。最后通过与原文的话比较,就会发现急切的我把所有的心理活动都融入了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爸爸,为什么?
对比感受父亲的心理是必要的。也不想放掉诱惑人的‘鱼’的父亲面对在道德准则面前显得异常平静,但是平静之中并不平静,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呢?学生找到盯后要感受这是怎样的一盯,要鼓励学生站在父亲的角度体会父亲当时复杂的内心矛盾以及作出决定的艰难。
进入意,归根结底是读懂启示,感受生活中的诱惑人的鱼。放掉眼前的实实在在的诱惑人的鱼尽管很难,但是父亲还是决定放,那是不容争辩的。因为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这是规定。违背规定是什么行为?是卑鄙的行为。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结合名言,变换导语,反复引导领会描写启示的文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但是一个人只要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问题是真实的生活、五彩缤纷的生活、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人的鱼,让学生说一说,如:超市收银员阿姨多找的零钱,校园芬香扑鼻的鲜花,别人那可爱的玩具,随手乱扔随口乱吐的方便这些诱惑人的鱼包围着我们,逗引着我们,迷惑着外面,一念之间,既可能成就一位道德模范,也可能塑造一个被人唾弃的卑鄙小人。
突破第三个层面:读,回到言。回到言关键在一个回字。很多课到入意环节就戛然而止,就安于现状,就迷失了方向。教师带领学生一个猛子扎到题海之中,练啊练啊,练得学生头昏脑胀,练得学生天旋地转,练得学生内心麻木,练得学生不知所措。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以人为本成为贴在新课程脸上招摇过市的一张皮。回到言就是去掉这张皮,还语文一张本真的脸面。
怎么回?课文先写了故事,用了多少自然段呢?让学生去数,感受段的存在。这九自然段中有细节描写吗?让学生概括的表达,我和父亲得意地看鱼是细节描写,我的急切、我的争辩、父亲的平静是细节描写。在快餐式品味细节描写之时,作为教师要清醒地把好舵,千万不能走进细节描写的具体内容,一旦进入具体内容去分析去体验就可能会回到意的环节,就可能会跌入意的深渊,课堂就可能会被意撑死。这时,得立马回到启示这个板块上来,为学生感受这类文章表达风格特点注上一只强心针。不止如此,还得拧出如《大公无私》《螳螂捕蝉》表达风格相似的文章同化感受,拧出纯故事型课文如《桥》《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对比感受。如此一来,语文课的回到言不再是一句空话,语文课的回到言就是回避了语文之难,就是回到了语文实践,就是回归了语文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