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扣住一张嘴,读活文中人

扣住一张嘴,读活文中人

《人民教育》杂志编辑语文教育专家赖配根先生提醒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字表面的的冲突,进而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处理《将相和》这样的传统课文,因袭固有思维和做法,难有突破。如果也能找到文本意义的波澜处或叫冲突处,就能使教师冲破教学定势,激活思维,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刻、宽厚、灵活,更富情趣的文本解读。再教《将相和》,我尝试着抓住文中大将廉颇的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从引导学生研读嘴字,建构教学骨架,由此辐射全文,进行卓有成效的品读对话,多角度、立体化的解读历史人物,课堂教学呈现出流程和实效上的簇新气息。

一、切入,直击冲突起波澜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想知道你们在这次历史之旅中,遇到了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学生交流了文中人物,并通过学生的了解,补充了主要人物的资料;谈了文中讲的三个小故事,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故事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在初通文意后,我引领学生直面文意的冲突处: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将相失和的原因所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直接叙述将相失和原因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直接切入负荆请罪故事中廉颇愤懑不平的原话,并在师生互评共创中,读活人物情态。

师: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换句话说,就靠耍嘴皮子,没有什么能耐。对此,你有何高见?

生:我觉得是廉颇妒忌蔺相如的才能,所以才这样说。

生:廉颇心胸狭隘,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板书:一个大大的嘴字,并画上?)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读出嘴的背后意思。

学生兴味盎然,急不可待地读书探究。

解说:在学生通过检查预习环节的交流分享,获得整体感知后,教师引领学生将阅读期待聚焦在蔺相如的嘴上,通过文意的冲突处,辐射全文,并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波澜。因而,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把和字作为文眼的话,那么,对嘴的探究,则是占据了思维的至高点,可以成为引领学生阅读本文的教学基点,展开充满情趣的文学解读。

二、品读,多层读活文中人

1、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

──研读《完璧归赵》之嘴

师:自由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画出故事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怎样说的,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圈画、思考、批注

师:蔺相如在这个故事中说了三句话,第二句话是理直气壮地说,第三句是大大方方地说,而第一句话是动作描写就上前一步说。如果让大家也用一个表示神态或语气的词,来描写蔺相如怎样说第一句话的,你想用哪个词,为什么?

生:应该用胸有成竹。因为蔺相如知道,秦王在急于欣赏梦寐以求的宝贝,做梦也不会想到蔺相如会借机拿回和氏璧,。再说,他也觉得蔺相如不敢在他面前耍花招。所以,蔺相如能拿回和氏璧,是在自己意料之中的事。而且,在这样短的时间想出这样的办法,真了不起!

生:也可以用不露声色这个词,因为如果不小心露出破绽,后果不堪设想。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谁能用上这两个词或者更有创意的词句,把蔺相如怎样说第一句话时的情态说的更有意思。

学生创意描述。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读读这张嘴说出的话,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纷纷回答)机智勇敢、大智大勇、临危不惧

师:同学们想过没有,在这些词语背后,蔺相如 智和勇的大气,来源何处?

生:不怕死!

师:只有一个为国家利益而忘却个人生死的的人,才会在如此境地,产生令人怦然心动的智和勇。让我们用朗读来赞颂蔺相如──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

2、一个为国家尊严而无畏的人

──品读《渑池之会》之嘴

师:请同学们用刚才读书的方法,细细品读一下《渑池之会》中的那张嘴,看一看站在我们眼前的又将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学生自读后,迅速感悟到一个勇敢无畏的蔺相如。

师:如果说《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是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那么《渑池之会》中的蔺相如是一个为君主而无畏的人。

生:老师,我认为蔺相如这次的勇敢不仅仅为了赵王,是为了国家的尊严。正像我们以前学习《晏子使楚》时您讲的一样,晏子维护了个人尊严,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师:说的太好了!蔺相如为国家尊严而无畏,值得赞颂。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再现当时扣人心弦的时刻。

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师:这个故事中对那张嘴说话时的情态描述,也不够细致,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景,加入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让故事更加精彩。

3、一个为国家安和而无私的人

──细读《负荆请罪》之嘴

师:通过同学们对前面两个故事中关于嘴的研读,在我们面前,赫然站立起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一个为国家尊严而无畏的人蔺相如。请同学们沉下心,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之嘴,从蔺相如的话语及举止之中,你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蔺相如还是一个为国家安定、和平而无私的人。

他三番五次地避让廉将军,不是懦弱,因为有事实为证,面对强暴的秦王,能做到无我、无畏的人,怎么可能怕廉将军呢?所以,即便蔺相如的那张嘴不说那番话,我也认为,蔺相如之所以避让廉将军,是因为他心系国家安危,而表现出的大度与无私。

解说:在引导学生切入到文本意义的冲突处嘴之后,以此为教学基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扎扎实实地研读语言文字,沿着文字的脉络,触摸历史人物的心,逐层品读,渐渐丰满、活化了人物,在我们面前逐渐立起蔺相如那鲜活的形象。在感悟蔺相如为国家而无我、无畏和无私的高尚情操的过程中,注重文本的语言元素的利用,进行品词析句、遣词造句、创造性想象和复述等语言文字训练,上出浓浓的语文味道,时时闪烁语文学科特质的光彩,彰显语文课程的独立价值。

三、点评,回归基点话真人

在引领学生对嘴的多层探究,感悟人物后,再次回到探究的基点:

师:我们再看廉颇的这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想一想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着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去了?

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嘴的作用和背后闪烁的人物节操。

师:的确,古语有言:一人之辩,胜雄兵百万。这张嘴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尊严。更让人敬景仰是在这张嘴的背后,我们领略到的蔺相如为国家而无我、无畏和无私的高尚情操。

师:看来,为赵国立下大功的是这张嘴,而廉颇不服气的还是这张嘴,你对廉颇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廉颇的不服气正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廉颇是一员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靠得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流血牺牲。如果廉颇一开始就能认识到蔺相如的功劳,就不是廉颇了。

生:廉颇为国家利益知错就改,而且负荆请罪,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解说: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回到探究的基点,让学生结合读书感悟,联系全文,通过对这张嘴的研读,引导学生客观地点评人物,使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更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情。让学生的循文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更趋于客观、理性,既学会思考,又悟得写法,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提升大有裨益。

《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如果说有所突破有点新意的话。得益于能找到文本意义的冲突处,由此作为基点,辐射全文,激活思维,通过品读对话,多层面、立体化、富有情趣地解读文本。文字是有灵性的,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智的参与,才能让语文的魅力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