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用诗情召唤诗情

用诗情召唤诗情

一、教材简析:一片谧静的小树林,一个醉心音乐的小伙子,一个眼神似井的盲老人,用音乐的故事,演绎着一支爱的和弦曲。文字如画,故事如诗。一咏三叹的诗情,撩拨着读者的心弦

二、设计理念:画面中酝酿情思,诗情中召唤诗情。

三、教学目标:

1.披文入画,涵泳文字,感悟诗情,熏陶情感。

2.借助文本优美的文字,练习用诗的形式改写文本或抒发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涵泳文字,体会诗情,练习用诗的形式表达。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梳理文路

1.自由读文。出示三组词语:

第一组:铺满落叶沙沙的足音 悠游的小令 透过叶缝的阳光

第二组:沮丧神圣感 庄重 兴奋

第三组:平静地平静地 平静地 像深深的潭水

2.发现词组特点,初步感知画面。

(1)这三组词分别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小树林、小伙子的心理、老人的眼神)

(2)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树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伙子?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人?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

一片谧静的树林一颗痴迷音乐的心 一个深潭似的眼神

(4)小结引入:一片谧静的树林里,一颗痴迷音乐的心,一个眼神像深深的潭水的老人,共同演绎着一个关于音乐、关于爱的故事。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感性的,更是片段的。词语的提炼,就是在形散神不散的散文中,梳理思维的主线,将零落却自成线索的词语置于文本的整体语境之中,初步建构对文本的整体印象,并为召唤诗情积累素材。]

(二)披文入画,涵泳文字,感悟诗情

1.善于读书的人能把文字读成一幅画。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你能在文字中发现几幅画?

2.结合学生发言,梳理画面

画面一: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游的小令。每天早晨,阳光透过叶缝照到地上,也照到老人的满头银丝上。

画面二: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每天清晨,我都在这片落叶满地的林子里练琴,对面坐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画面三: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设计意图:如果说词语的提炼是对文本初步的建构,那么,画面的提炼就是对文本的解构。无破不立。在文字中提炼画面,旨在引导学生在跳跃式的叙述中,把阅读的思维再次梳理,并初步感知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3.品读画面一:边读边想象,透过这些文字,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读,师追问:除了落叶和清晨的阳光,你还看见什么?引导学生描述具体带着想象的画面,配乐读。

4.品读画面二:这颗痴迷音乐的心,心情都经历了哪些变化?你是从文中的哪个词、哪个句子体会到的?交流梳理追问:尽管经历沮丧、自卑,然而,我有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是什么让我从自卑走向自信?

5.品读画面三:的确,正是老人的鼓励和忠实地倾听,小伙子拾起了自信,同时也迈向了进步。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老人身上。在这双像深深的潭水的眼睛背后,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关爱、鼓励: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追问:在她平静的眼神背后,除了鼓励,她的内心还想些什么?

(2)尊重、呵护: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3)鼓励: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追问:难道老人没听出琴音很难听嘛?

(4)欣慰:他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追问:一个聋人,怎么可能跟着音乐打节奏呢?小伙子明明看见了,怎么没发现她不是聋子呢?

[设计意图:循着画面,在朗读与品悟中,孩子们走进我的内心,跟我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同时也走进老人的内心,感受老人良苦的用心和情感的翻涌。这一个个情感的涟漪,散落在诗一般的语言中。借助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这双平静的眼睛背后有什么这样统领全局的问题,让孩子们从全篇的视野,在字里行间行走。在画意的探寻中,暗暗滋生诗情。]

(三)聚焦真相,升华情感,迸发诗情

1.过度:就在这片美丽的树林中,一颗痴迷音乐的心,在每天清晨平静眼神的对视里,有了神奇的力量,直到我的《月光》让曾经说我是白痴的妹妹大吃一惊。而此时,真相的序幕也拉开了。

2.出示: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名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3.引导体会不同标点的特殊含义:

?中的惊讶,!中的吃惊和荒唐,以及对教授的崇敬和敬佩,中的震撼和无言。

4.面对真相,此时,你竟无言。长长的省略号,是你内心翻腾的波浪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起了什么?

5.小结: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如此深刻而明晰地定格在我的心间。这是一个梦,在这样的梦里,我们和小伙子一样,只愿陶醉,不愿醒来!

[设计意图:一个心情怎样,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看似简单的一问,却引领孩子们再一次回味故事的点点滴滴,再一次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让一个个画面、一片片诗情在头脑中浮现、聚集、升华。]

(四)以诗情召唤诗情

1.过度:我们邂逅了一个爱的故事,感受着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诗情画意。你能不能把这样的一个故事,用诗的形式告诉大家?提示:可选择一个侧面,如:那片谧静的小树林、那颗痴迷音乐的心、那个像深深的潭水的眼神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个别辅导

3.交流,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清晨,

谧静的小树林,

初阳斜照,落叶轻飘。

一个小伙子聚精会神地拉着小提琴,

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跳动的手指上,

不远处,

一位极瘦的老太太,

慈祥的眼神注视着男孩,静静地聆听

曾经,

一颗痴迷音乐的心,

是那么敏感而自卑。

如今,

在小伙子和老妇人两颗心的对视里,

灵魂如此自由而空灵。

老妇人诗一般的语言,

飘拂过小伙子不安的心,

那个像深深的潭水一般的眼神,

融化了小伙子心中的坚冰。

一个善意的谎言,

如此深刻地震撼我们的心!

小树林中彼此对视的画面,

深刻而明晰地定格在我们的心间!

4、优秀习作点评,小结。

[设计意图:在文本的行走中,孩子们有了语言的积累,有了情感的铺垫,更有了课堂渲染的诗情画意,用诗歌的形式倾诉心声可谓水到渠成。真正体现语文读写结合的理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说明:本课教学,可按两个课时展开,诗歌创作可单独为一个课时。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