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读朱自清《春》文,感觉文章写得特别优美活泼,特别是写景的部分相当出色,内容上既富于生命力,文笔又飞扬灵动,只可惜描写人和人的活动的句子较为少见。在我个人观点认为,倘文中让人多一些,则文章的情味更浓了。试想,在那么优美、活泼、空灵的环境中活动着,人不活跃且灵魂变为紫色在梦幻中漂浮起来才怪。也就是说,笔者略略一翻文章,文中直接写人的语句有3句,它们是地里有工作着的农民,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其中,人们有劳作、有休闲,他们或播种希望,或释放严冬以来的郁闷心情。这些又集中在文章末尾,总让人觉得人和人的活动分量并不是很足,景与人的比例严重失调。
真正是这样遗憾吗?反复认真阅读原文,发觉其实文中写人或者人的活动的地方尚有6处之多,且分布在开头、主体、结尾处,布局合理而和谐。
还是按行文顺序去找找吧!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句中大有人在;因为要说谁会盼望,当然有心理活动的人属于首选。或许有人认为是万物在那里迫切地呼唤东风早来及春天早来。看,桃树、梨树、杏树们就也像人一样在争相赶趟儿赴春市来了。确实这样,就算只是万物盼春,那么理应也该有人的份,因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这不!不明说人盼春而竟有那么丰富的意义,朱自清含蓄功夫多么深!
如果说盼望句尚有争议,那么下面一句无疑确是在指人了。在草地里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该句虽也没主语,没明说是人在活动,却写的就是人。揣摩揣摩,按上主语也确实难:如加上人、人们、我们句意有些不通,老人骨头酥打滚绝对不妥当;如加上小孩子们通则通矣,然而成人也会打滚呀,因为激动到得意时或许也就忘形了。故一则是难加主语而没加,二则诚如前述使文章在语言上更体现了含蓄美。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写人,但不是写一个人的感受,而是写整个人类的通常感受。用你而不用人,体现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让读者有亲切感;用你而不用我,体现了作者是在写人的普遍感受。一篇小文章,一个语句有如此容量如此内涵,作者考虑不可谓不周到。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几个同类句属于写准人句,因为它们是将春比喻为人,让人感觉它们也在描写人。说起来,喻体有那么多好选择,可作者偏偏连续三段用上了比喻且喻体为娃娃、小姑娘、青年,全选了人,如果不是妙手偶得,那么必定化去了不少心思。
读《春》文,初以为只见多处美春景而少见人气;通过寻找《春》文人迹竟发现《春》中人和人的活动多如牛毛。这真是春美衬人欢,人喜益春美。
编辑短评:从写人的活动的角度去感悟名文《春》,有新意。这告诉我们教学这篇课文时不要光讲写景抒情和修辞手法,还有其他方面等待着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