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古井》教学设计

《古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字音 ⑴ 读准生字读音: 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⑵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 (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 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⑴ 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⑵ 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为背诵课文做好准备; 2、学习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3、学习第二段具体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第二段具体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按自由读、教师范读和指名读的顺序进行。要求:读得连贯,节奏自然,强弱恰当。较好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句、段及全篇的意思,以及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出课文的语调、速度、停顿及重要字词的重音。着重注意: 第二段,读出乡亲们到古井取水时的欢悦情感和热闹气象。 第三段,读出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挑水的热情和关怀,以及两位老人的不安与歉意的心情。 第四段,读出结尾段的归结语调和感慨气势,多好、古井、生命的泉水、陶冶、怎样做人应该读重音。

二、造句练习 向学生说明哺育的本意是用乳汁喂养的意思,一般比喻培养教育。络绎不绝有两种用法:一个是当作状语修饰谓语来到的,另一个直接当作谓语使用(语法术语教学中不必出现)。 出示示范句,再做练习: 1、哺育: ⑴ 小鹿在鹿妈妈的哺育和饲养员的照料下,渐渐长大了。 ⑵ 爸爸妈妈和学校老师都在哺育我们成长。 2、络绎不绝: ⑴ 清晨,参加早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街心花园体育场。 ⑵ 清晨,到街心花园体育场参加早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 三、课文第二段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地表现了乡亲们到古井取水、尽情享用的热闹情景。下面有一种写法和原文比较,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一段写形象生动的 出示: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里来远。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连续不断地从我们家门前走过,桶响着,扁担响着。门前的路总是湿的。 和原文第二段比较,有什么差别:

原 文 一 般 写 法 比 较 说 明 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原文用熹微形容清晨阳光不强;用拟物降临,表示暮色来到。这就把从早到晚的时间,形象地表现出来。络绎不绝是成语,比一般说法简洁扼要。 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吱悠悠,像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桶响着,扁担响着。 叮叮当当、吱吱悠悠是桶和扁担的拟声,用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比喻、联想取水的人们的欢悦心情。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门前的路面老是湿的。 湿漉漉是湿的拟状,用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联想,表示路面湿得不大,给人一种舒适、滋润的感觉,透出乡亲们对古井的喜爱之情。

四、小结 这一段用形容、拟物、拟声和比喻、联想等写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亲们到古井取水的欢悦心情。读了给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亲切的。 重点读这一段。 下面有一段直接描述的话,请同学们学习课文第二段的写法,以小组为单位议论一下,看看怎样修改、补充可使这一段活生动、形象。 (注意:划横线的词语可以改动、变换。) 离我们家不远就是早市。早晨,赶集的人多极了,肩碰肩、脚碰脚的。市场两旁摊位上,菜是绿的,米是白的,鱼是银的,果子是红的。鸡也叫,鸭也叫,卖主不停地喊着招呼顾客。买主提着篮子,推着小车,眼睛都看不过来了,挑选自己满意的东西。早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修改后是这样的(供教师参考): 离我们家不远就是早市。清晨,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市场两旁摊位上,菜绿莹莹,米白花花,鱼银闪闪,果子红艳艳,鸡叽叽咯咯,鸭子呱呱呱呱,卖主不停地吆喝着招呼顾客。买主提着篮子,推着小车,目不暇接地挑选着满意的东西。早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像奏起一支欢乐的晨曲。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