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本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疑难句子解析: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

三、知识精粹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华阳山与前洞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4.背景资料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四、学习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⑴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

⑵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穷:a-- 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v-n,流传的文字。名:n- 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

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4、疑难句释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5.语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

B. 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动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主谓之间,无实义)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构助词的)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结构助词的)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主谓之间)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代词)

(6) 其孰能讥之乎 (代词)

(7) 此余之所得也 (结构助词)

五.整体感知

1.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