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
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的:
1.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
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
教学难点: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方法 :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方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
简要了解吴运铎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著作《把一切献给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讨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