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是人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本课教学中,我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牢记嘱托这小节时,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临终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学生彻底投入了,书声那么伤感,那么凝重,哀哀如诉。这时司马迁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一个个善解人意起来:司马迁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临终嘱托,突然明白了这部史记的无比重要。他暗暗的下定了决心:流下了深情的泪水:‘父亲,您放心,为儿就是死,也一定会完成您毕生的心愿!’
司马迁紧紧握着父亲那骨瘦如柴的手,泪流满面:‘父亲,您的话孩儿牢记在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我都会写成这部史记,您放心!’
司马迁擦去父亲脸上的泪水,紧紧握着他的手,用力地点点头,默默地立下誓言:‘父亲,我不会忘记的,您放心,我一定会写作,写作,再写作!’
抓住 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后,又结合资料理解所受的酷刑给司马迁身体、心理甚至一生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教学中,我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问学生读了这样的话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我仿佛看见一个正对天发誓的司马迁,我仿佛看见一个深藏屈辱,不屈不挠的司马迁。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受到心灵了的震撼。
听着他们的发言,我知道,他们和司马迁的心拉近了,读起书来,是那样的铿锵有力。我想,能够带上自己的感情,读出文章背后的东西,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至于言的训练,不就在学生的深深感悟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