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爱如茉莉》文本赏析

《爱如茉莉》文本赏析

《爱如茉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洁的爱。

一、情感的审美与实用价值的高度统一。

孙绍振教授认为,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独特丰富的叫做美,情感贫乏的叫做丑。《爱如茉莉》就是一篇充满情味的美文。而这种情味,缘自文章主人公映子父母的绵长爱情。这种情,是一种脉脉温情,既淡又浓,亘古持久;这种情,从未有过我爱你的热烈表白,却有由执手而眠而让人意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这种情,朴素实在,却不乏浪漫,一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每一个生活在生活中的人,都渴望爱。但每个人对爱的认识却不同。当人们触及爱这个字眼,直觉使然,可能会更多地想起缠绵悱恻花前月下之类的词语,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浓烈爱情。于是,才会有对于爱情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神话般的仰望。正如青春映子在原文中所写: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我想,《爱如茉莉》的实用价值正是在于揭示了爱情的本真:平平淡淡才是真。浓烈的爱是美的,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爱,如果你用心感受爱,也懂得付出爱,那么你的人生常伴温馨。也正基于此,才有了作者映子的从这也是爱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精神成长。

以上是基于作者本意面向成人的解读。作为教师,我们清醒地看到,这篇文章被编者修改后编入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原文中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编入课本时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被删去,其他还有多处做了改动。这是基于教材所服务的对象五年级学生考虑的。五年级的学生,是一种什么状态?当然先拿当年的自己做比对:回忆五年级时的自己,天真幼稚不解爱情;那么现今的孩子呢?都说现在的孩子成熟,那就看看我那上六年级的儿子吧,偶尔洗澡完还光溜溜地满屋跑,典型的未成熟。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无奈地承认:现在的孩子在太多的爱中长大,因而看不见爱了。于是,作为教材,《爱如茉莉》原文的爱情主旨被解构,重构起来的是一种大爱,其实用价值重新被定位:让孩子懂得:一句叮咛、一个抚摸这些细微的点点滴滴就是爱,爱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被爱,懂得去爱,生命的历程才会一路幽香缕缕。

二、细节里的诗意栖息

细节,是整个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以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姿态出现(孙绍振)。《爱如茉莉》就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你看,那简单、平淡的动作和话语,那淡淡的神情,都有如一朵朵茉莉幽幽绽放,最终产生爱如茉莉、文如茉莉的艺术效果。

细节一,直奔的焦急及其背后的故事。

文章写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显然,直奔每天都去是关键所在。透过直奔 ,我们读出的是爸爸的心急如焚,读出的是爸爸不顾刚出差回家的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如果联系上文妈妈的关于包饺子的话语,我们还能读出藏在直奔背后的故事,看到日常生活里心心相印的爸爸妈妈。不是吗,如果不是平日里妈妈对爸爸的一诺千金,如果不是平日里妈妈总是殷殷等候出差归来的爸爸,怎会有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的直觉敏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有灵犀?而每天都去,那该是一种怎样持久的关怀?

细节二,紧握的深情。

文中有这样一句: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我们首先注意到爸爸的睡的姿势:坐紧握伏。我们不妨用还原法来解读。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里说:还原法,就是要把人物感觉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就得想象出人物感知的常规状态。那么,我们就想想常人睡觉的常规状态当是躺着且身心放松的,而爸爸坐着伏着睡,最有意蕴的是还紧握着妈妈的手睡,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而紧握一词,又实在是天生丽质让读者难舍难弃、回味无穷,谁都会由这温情的执手而眠想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 不是吗?爸爸紧握妈妈的手,缘于担心自己睡得沉而耽误了对妈妈夜间的照顾,在这紧握之中,传递的是减轻病痛最终战胜病痛的力量,传递的是爱与温暖,而爸爸握住的,不只是妈妈的手,更是妈妈的心,是平安,是一辈子的幸福,所谓大爱无言,不就是这样吗?

细节三,包饺子的一诺千金。

文中有这样一段妈妈的话: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且,妈妈说话时的声音是虚弱的。

把虚弱与话的内容联系起来看,这段话的潜在量就体现出来了:妈妈在极其虚弱的情况下,想的不是自己,却是爸爸出差回来吃不上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该如何补救。想必,定有男子读之喟然长叹:这等贤良妻子我怎么遇不上?也定有女子读之自惭形秽:我真比不上她。

再读这段,我们还依稀听得弦外之音: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多么挚爱妻子的丈夫,以至于知道妻子住院而吃不下,于是从妈妈这句深知丈夫的话里,我们又遐想,平静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丈夫有多少次的吃不下?。

细节四,心照不宣的怕。

文章里有两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一句是: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另一句是妈妈说的话: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有意思的是,这并非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并非是向对方的表白,只不过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与他们的女儿映子的对话。于是,这两句的感人力量就非同一般了,感人的潜在力量就是爱的心照不宣:这个夜里,他们都想着对方,都希望对方能睡得好,为了对方能睡得好,自己的辛苦微不足道!你看,一个是睡眼朦胧布满血丝打着哈欠,另一个是手脚麻木,真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于是妈妈的两次笑便有了特别的的意蕴:一是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二是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这笑,分明是幸福的笑,是来自心灵深处的难以自禁的笑,被爱是幸福的,施爱更是幸福的,谁说不是呢?

无独有偶,女儿映子也有两笑,亦意味深长。一是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二是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值得注意的是,这笑着回头是承接在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话相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这句后面的。如果说,映子的第一笑是一种不以为然,那么,这第二笑分明是一份感动,一份欣欣然,从不以为然至欣欣然地感动,这不意味着映子精神的成长吗?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似乎不经意的文字里,总有开掘不完的金子。

三、景随情生的诗意存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说包含着景物与感情这两个元素,这一点他说得非常明确: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在品评前人诗词时往往也同时从景物和感情这两个角度来着手,如他分析诗词佳作时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此外,他还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看法,表明了其境界说中所包含的景物和感情二元素交融契合的关系。

据此,《爱如茉莉》实乃有境界之作。如果说细节的描写娓娓细说的是爸爸妈妈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那么,阳光与茉莉两种意象则因映子情之所致而诗意地存在。

你看: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进头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若按孙绍振先生的替换法(某一词语的好处从其原生状态来看并不十分清楚,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其妙处就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了。)来洞悉探字的妙用,那么,探可以还原为照射之类,但阳光为什么是探而不是照射进病房呢?这就是作者所见的创造了:悄悄地,总怕惊醒了病房中的有情人,是探;轻轻地,为病房里的有情人添一分温暖,是探;柔柔地,让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是探。探不尽的情与意啊!

再看,茉莉贯穿于这篇文章的始末,成为文章的一支文脉。因为茉莉花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意象,花的美好与情感的美好是一致的。最豁人耳目的是这个句子: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心中。茉莉之所以更加洁白纯净,那自然是作者情之所致的创造。再看钻的妙处,按还原法,缕缕幽香应当钻进鼻孔才对,怎地钻入心里?这就是字典意义与文本意义的错位,其实钻进我们的心里的是茉莉般的爱啊!

读罢掩卷时,想起了朱光潜先生这样一段话: 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是一味醇朴。我想,爱的最高境界也当不在于热烈,真爱,需要 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需要一种从消逝万象中感识永恒存在的妙悟和慰籍。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