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灰椋鸟》教学实录5(片断与评析)

《灰椋鸟》教学实录5(片断与评析)

一、走进那片林子

师:[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指名读]

老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和华贵的绒地毯放在一起,能找出二者的联系吗?

生:它们都是含有的字的词组。

生:在文中它们都是用来描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叶比作绒地毯。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说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

师:你的读书真仔细!踩在这样的绒地毯上感觉会怎么样呢?

生:很舒服。

师:真好!

[出示: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读]

你能找到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吗?

生:这组词语也是描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树呢?

生:因为鸟生活在树林里。

生:作者写树林的目的是为了写鸟。

生:因为树林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师:[出示:天然的俱乐部盛大的联欢会。指名读]

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地方叫俱乐部。许多人聚集到一起联欢,就是联欢会。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是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灰椋鸟在树林里召开联欢会。

师:预习时把文中有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学习,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的预习很充分。

【点评】

中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加以感悟、体会;第二,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即将进行的对话服务。

此教学片段属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前奏检查预习环节。相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教者将文中的词语打乱、重组,适当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的欲望。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关联,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探寻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其思考才会充满张力,学生置身在如此的对话场中才能更容易体验思辨的魅力。其实,这样的过程有一举三得的价值:其一,检查巩固学生课前预习词语的情况;其二,初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起预热作用;其三,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组的勾连想象,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片林子。

走进那片林子,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只有走进林子,才能在感受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时想到为鸟儿创造生活家园的林场工人,才能感悟后文作者情不自禁地欢呼的言外之意,才能准确把握鸟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走近那群鸟儿

师:刚才我们在第四、五小节寻找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生:我觉得灰椋鸟就像是一个大部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为什么大部队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大部队是说灰椋鸟很多很多。

生:一两只灰椋鸟肯定不能组成大部队。

师:你理解陆续吗?怎样地飞来才是陆续地飞来呢?

生:就是一只接着一只地飞来。

师: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陆续?比如,清晨,校门打开了,我们

生:清晨,校门打开了,我们陆续走进校园。

师:谁还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陆续进入操场。

师:灰椋鸟是飞来,投入;再飞来,再投入。这就是陆续。接着,灰椋鸟开始排空而至。什么样的情景才是排空而至呢?

生:灰椋鸟遮住了整个的天空,看不到天空了。

师:一只灰椋鸟可以排空而至吗?

生:不可以。

师:一百只灰椋鸟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一个排空而至说明灰椋鸟很多。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灰椋鸟的确很多。[生读]

师:老师特别欣赏他读的排空而至,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灰椋鸟在空中盘旋,遮住了整个天空。下面自己读一读,让自己享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生自由读]

师:杨老师还要提醒你们一个词语数百米。不要小看这数百米,其实一只灰椋鸟只有十二厘米长哦。一个是数百米,一个是十二厘米,两个数字走到一起,你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数百米的队伍需要很多灰椋鸟才能排成。

生:我感受到灰椋鸟的数量的确很多。

师: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下,感受一下灰椋鸟的多。[生齐读]

师: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它们好像在倾诉着什么。灰椋鸟会在倾诉什么呢?(生说)

师:一只小灰椋鸟会说

师:一只大灰椋鸟会说

师:这群灰椋鸟在讨论着

师:那群灰椋鸟在交流着

师:在它们的倾诉声中,你仅仅感受到灰椋鸟多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师:假如你把灰椋鸟当作人来想,我们还能想到灰椋鸟的心情。此时的灰椋鸟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师:我们一起把第四小节读一读,感受一下灰椋鸟快乐的心情。[生齐读第四小节]

师:不仅此时它们是快乐的,哪怕是夕阳西沉,它们也不愿休息,而是在俱乐部里尽情欢乐。谁能用朗读告诉我们,灰椋鸟的确是在俱乐部里尽情欢乐。[生读。学生不由得鼓掌]

师:老师也要为你鼓掌!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读可以出反映灰椋鸟的愉快心情。

师:很好!杨老师想问你,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椋鸟很快乐?

生:树林内外

师:什么叫飞瀑落入深涧?什么叫惊涛拍打岸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灰椋鸟很小,它的声音更小。但它们怎么能如惊涛拍打岸滩呢?

生:因为第四小节写过灰椋鸟很多很多。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会联系前面的内容理解文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俱乐部里的灰椋鸟快乐的心情!

【点评】

作者笔下的灰椋鸟不仅数量多,而且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直面文本语言,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灰椋鸟的多与活力,其过程可能比让学生直面灰椋鸟归林的电视画面要艰涩一些。但是,前者直面文本语言的过程更加语文,其过程也就更充满着语文的味道。

另外,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惟有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文本的对话也才有可能走向深邃。从大部队,到陆续,到排空而至,再到倾诉,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不断地展开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在语言的不断咀嚼中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丰富、凸显,进而成像。但精彩不仅如此,因为教者还在不断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辨:一只灰椋鸟可以排空而至吗?一个是‘数百米’,一个是‘十二厘米’,两个数字走到一起,你读出了什么?灰椋鸟很小,它的声音更小,它们怎么能‘惊涛拍打岸滩’呢?教师不时地追问,不是落井下石,而是锦上添花,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原本已经活跃的思维开始步向文本的丛林深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有了思维的深度与张力。这样的过程是耐人寻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值得学生驻足流连的过程。

三、

走近那个女孩

师:一只只有十二厘米长的灰椋鸟却能排成数百米的长队!一只声音尖细的灰椋鸟却可以惊涛拍打岸滩!一开始作者说灰椋鸟没有什么好看的;现在作者却说灰椋鸟是美丽的少女,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生:矛盾。

生:不矛盾。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以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受。

生:这是一种写作方法。

师:真会思考!置身在这个俱乐部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欢呼。此时,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样欢呼呢?

生:这儿的灰椋鸟真多啊!

生:这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师:作者仅仅是在为灰椋鸟而欢呼吗?

生:作者还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

师:是啊,作者还为创造灰椋鸟生活环境的林场工人而欢呼。

生:作者也在为自己欢呼。

师:为自己欢呼?

生:因为,作者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师: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

[滚动出示,介绍徐秀娟。]

师:丹顶鹤、灰椋鸟、23岁。这三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女孩十分的令人敬佩!

生:为了一只丹顶鹤,竟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她?

师:是啊,是什么力量呢?有人把她的故事写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支歌。

[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这就是徐秀娟,看到这么多的鸟儿,看到这么快乐的鸟儿,她想到了给鸟儿创造美好环境的人。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壮观的场面,看到的时候我们也要想一想创造这一场面的人和事。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话,让我们记住灰椋鸟,记住徐秀娟,记住这个真实的故事。

【点评】

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即读出言外之意,品味言中之情。这就要求教者解读文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有限的文本语言之中,不能只关注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学生的活动情况。如果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止步于灰椋鸟或者林场工人,那么《灰椋鸟》这篇文章的意蕴之美就没有被充分挖掘,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不是立体的语文课堂。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不仅仅只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值得学生去走进、去感受。学生只有走进了这个故事,灰椋鸟的形象才会被深深地镌刻进脑海中,课堂也才会彰显生命的魅力。

在学生走近那群鸟儿,感受其数量之多和鸟儿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之后,教者及时引导学生走近那个女孩作者徐秀娟,感受那个美丽的故事中美丽的人物形象,此时的课堂一下子彰显了生命之美。这样的过程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也会被学生深深地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