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总在想:对于语文课来说,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相信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有发展,并期待下节课还是语文课,那么你上的课

是一节好课!

今天所上的公开课《大自然的语言》比较满意的地方:学生在课上有收获

1、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第一种方法:运用提取主句法筛选课文信息。

筛选课文信息既是第四单元的单元要求,也是学生快速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的有效手段,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阅读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场上,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考场文段有时并不需要你认认真真、一字不差的读下来。

第二种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

平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只是感觉生动优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给了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原句的妙处: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或用词典雅,或写出了事物的状态等。一些有灵气的学生,可能就会举一反三,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久而久之,他(她)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但这节课并没有让学生产生继续上语文课的渴望,这从学生的发言和课堂听讲情况可以看出来。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语言吗?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设计此问的初衷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过程并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时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如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看哪组找得快,效果会好些吧。

本文来自冀教网

(2)单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实现。寻找大自然的语言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品味语言时,只品味了生动形象的句子,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却丝毫示触及,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0中的约,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只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也能悟出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广泛观察,搜集和研究。因此,这一单元的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精神熏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3)老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主体地位表现不明显。

总之,本人的教学设计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名师的称号名符其实,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