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教材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其二,排除艰难,智斗援敌。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沪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沪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夺中见勇则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险中见勇。
沪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其二,难中见勇。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我们的红军呢?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其三,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本文语言生动准确,富有强烈的动感,其中的好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说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三是能够在重点的词语下加点,在重点的句子下面画波浪线;理解感兴趣的词语。四是学会概括课文,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品味飞夺天险关键浩浩荡荡等词语;三是通过区分事情的不同方面,理清文章的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说学情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体系中安排在第九册,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概
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基础上,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北师大版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七册,桥这一主题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围绕桥引发的故事,体会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理解词语、概括课文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但很少有像本篇课文这样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文章,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课题中的飞和夺两个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进而把文章各部分内容连起来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渗透方法的指导。
四、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主要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说教学设计
我主要想谈一谈其中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环节
教师设问: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答,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浅层次的问题如谁飞夺可以立即解决,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价值的问题,留在黑板上。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二)学习抢时间部分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
的夺下泸定桥。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泸定桥这个地方这样险,毛主席在《长征》诗中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敌人已有两个团兵力把守,如果援兵一到,敌人就会如虎添翼,我军一个团要对付敌人两个旅两个团,敌众我寡,要取得夺桥的胜利就不大可能了,因此我们必须赶在敌人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必须飞速行军。
然后,让学生分别画出描写红军战士遇到的困难的语句和克服困难的语
句。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名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名学生跟着读出标出的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边订正,边进行朗读指导着重指导扯着嗓子喊、高声答话的内容。
(三)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首先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终于,我们的红军提前到达了泸定桥,这桥到底什么样?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最后,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出本段的层次:桥险、水急、敌人凶。进而,提出质疑:敌人说:飞过来。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为下面英勇夺桥做好铺垫。
以上就是我对于本课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本课的一些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