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日积月累:古汉语词类活用辨析

日积月累:古汉语词类活用辨析

现代汉语中,词有定类,类有定职。如果一个词的词性固定下来,那么它在句中的作用和位置就大致固定下来了。例如动词只能做谓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等。但在古汉语里,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文言文阅读中,如果不掌握词类的活用就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困难。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句中的小字本属形容词,可在这里它前面有与之形成因果关系的动词登泰山,后面又有名词天下做它的宾语,因而它暂时失去了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所以我们说小活用了。小用作意动,小天下可翻译成以为天下小。词类活用多是形容词、名词、数词用作动词。

一、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经常用作动词,在句子中这个形容词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代词前的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此句中的形容词美用如意动,认为宾语我具有形容词美的性质,状态。本句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很美的原因是她偏爱我。

2.名词前的形容词不能理解为定语时用作动词。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尊不是长安君之位的定语,而是用作使动,翻译成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助动词后的形容词用如动词。例如钟鼓馔玉何足贵,贵不能作形容词,而是用作意动,翻译成认为贵重。

4.附着性代词所后的形容词也用作动词。因为附着性代词所只能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形成所+动词结构。例如:故俗之所贵,王之所*也。这两个所字后的形容词都用作意动,可分别翻译成认为贵、认为*。

二、名词的活用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用作动词,在句子中有了动词的性质,居于动词的位置,常见的有以下七种情况:

1.代词前面的名词,且不构成限定关系,常用作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可翻译成用蹄踢。

2.副词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副词原本不能修饰名词而常修饰动词。例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王可翻译成称王。

3.助动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助动词原本不修饰名词而常修饰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刃可翻译成用刀砍。

4.两个名词连用,且不是联合、偏正、同位关系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从而构成主谓或动宾关系。例如:大楚兴,陈胜王。王可翻译成当王。

5.当名词处于介词的前边或后边,而又不是主语或宾语时,这个名词用作动词。例如:桑于公田。桑可翻译成种桑树。

6.连词而前后的名词不是主语或宾语时,常用作动词。例如:进城梯而下之。梯可翻译成搭起梯子。

7.附着性代词者前的名词和所后的名词常用作动词。因为附着性代词只能附在动词上。例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置人所罾鱼腹中。侯、罾可分别译做当侯的、所网到的。

三、数词的活用

数词可以用作一般动词。此时,它就表示跟这个数字有一定联系的动词意义。例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的意思是统一。

数词也可用作使动。数词用作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发出与这个数词所表示数字有联系的动作,或使宾语成为与这个数词有联系的事物,例如: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意为反复无常。

一个静态的词,如果没有进入句子结构,就无所谓活用、本用;只有当一个词进入句子结构后,词类活用才能出现。所以,一个词活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语法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才可以准确辨认活用的词。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