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整体感知

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作者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为流传。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表现的就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一首离别诗。作为上山下乡知青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

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要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要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依次交错,相互叠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诗歌中的描写,具体细微,不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如此具体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们进入诗的情感世界中去。最后两节,诗人选择了真实的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成为定格,永远不会消失在我们心灵的视线中,这就使全诗丰满而完整。

听《相信未来》

鲁迅与食指的点评:20世纪,在整个世界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却整整浪费了80年,在为我们主义的正确与否,政党的合法地位而无休止的上演尔虞我诈的勾当,几代人为虚无的政治牺牲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政治家在大谈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最普通的人性,当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咏叹就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好在,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相信新生的生命力量一定能战胜腐朽的黑暗力量;坚信人类良知的伟大力量;他们是民族的精魂,也在努力保住人类最后的良知,就像他们的诗文所说的一样,请救救孩子吧,请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问题探究

一、为什么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那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什么当年无数插队的知识青年会被这首诗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当时的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食指这样的诗却以真率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他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着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了时代的庞然身影。尽管诗作表达的是一代人面临时代变动所感受的心灵阵痛,却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宏阔场景,和与之相应的空疏的概念化语词,而选取了一个日常化的可感的细节。

二、诗歌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有何用意?

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第三个事实: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对于这个朴实的开头,我们不禁生发出更多的联想: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什么?而这些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

三、诗人化用了慈母手中线的意境,有哪些的诗句?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化用了唐朝的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从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目的地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语言品味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

该诗写离别,但诗人并没有用更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而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启动。但人们可以从寥寥数语所给予的形象中想见,在亲人即将分离的这个时候,车站一定有许多人,有无数的亲友的叮咛嘱托,千姿百态。

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抓这个富于动作感的形象中得到有力的升华。从这种急切的语气中,从这种紧紧抓住了什么的手势里,我们似乎看到抒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悲伤和失落,我们的心也被紧紧抓住了。

二、幻觉意象的组合

幻觉包括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运动性幻觉等。幻觉尽管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但也不是与外界信息无关的。幻觉产生时,尽管客体不在眼前,但是就好像是亲身知觉到的一样,给主体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这就使幻觉不同于回忆,回忆中的表象一般比较模糊、遥远,而幻觉中的表象则鲜明、具体,如在目前。

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这在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中是很罕见的。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时髦话语的轻蔑与反叛。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食指,1948年生于山东,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为之起名郭路生。笔名食指是个有意味的名字。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15岁开始诗歌创作。1964年高中升学失利,在文化补习班接触了当时前卫的秘密文学团体X诗社及太阳纵队中的文学青年。1965年考入北京56中学高中部。1968年到山西杏花村插队,插队时创作了各种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他的许多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传唱。1971年参军,1972年因各种压力造成他精神崩溃,1973年退伍就医,后到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1979年他的作品终于在《诗刊》上首次公开发表,引起各方关注。1988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相信未来》面世。1992年,《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引起较大反响。

其大部分代表作,如《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酒》《愤怒》等,都完成于1965至1969年间,但是他的诗歌从风格来看与当时的主流诗歌格格不入,并给后来的诗歌写作以巨大影响。他纯净的抒情体现出平民风格,诗歌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

二、诗人自述(食指)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随着火车开动时的那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还有一点,小时候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线地缝好了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我就抓住了这几个细节,在到山西不几天之后,写成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原来还长一些,几番删改之后,就成了现在这样。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 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愿望。前两句写黄河的绵长、泰山的高耸,赞美了中原沦陷区山河的雄伟,对其长期沦于敌手深感痛心。后两句写人民在沦陷区眼泪流尽,年年盼望宋朝的军队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可年年盼不到。表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置故土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诗人终生未见河、岳,遗民世代盼望王师,南北两地要求恢复统一的心情是一脉相通的。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

二、词语识记

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三、预习效果反馈

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

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

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

Ⅲ.课堂跟进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被称为 第一人。

2.本诗写于 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 到 插队的情形。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迷惘,失落

离开北京抒写依恋之情

清楚,明白

(二)段落层次

1.第1节:开门见山,写 时的情景。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 和离开时的 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 之情。

(三)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写作借鉴: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对诗文第5节的诠释

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Ⅳ.当堂练习

1.假如你要去异地,临别时对前来送行的亲人说些什么呢?

2.第4节说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请说出要发生什么事?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梁小斌,1954年生于合肥,山东荣成人。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为合肥制药厂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

二、痛苦使人超越(吴思敬)

很明显,在小斌的《断裂》中已很难看到《雪白的墙》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影子了。诗人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在痛苦中前进。不过细品味一下,由《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到《断裂》还是有些相通的东西,那就是某种程度的梦幻色彩。小斌始终是在一个梦幻的内心世界中生活,他在自己世界的周围修筑了城堡,顽强地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纯洁,他常常在这梦幻的世界中徜徉,他的作品便是梦幻的记录。当然不同时期作品梦幻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雪白的墙》与《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是寻求失落了的美好东西的梦,侧重表现失落者的追求,内心是痛苦的,但对未来仍有一种浪漫的憧憬。《断裂》表面上是在写生活,所涉及的生活现象都是从生活中捕捉的而不是出于虚构,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梦幻,它表现了人在现实世界中被侵蚀的感受和人不甘心被侵蚀的一种挣扎。写《雪白的墙》与《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时期的小斌,从寻求一个美的世界出发,想运用自己意志的力量,向世界投出目光,从而引起世界的回顾,他要顽强地寻找已经失落的美,他思考的是人如何不被抛弃。到了写《断裂》时期,小斌变得冷峻了,也更成熟了,他不再热衷于浪漫的幻想,也不再有意识地在作品中涂上一层亮色,他更尊重现实,也更忠实于自我的感受,他不需要借助任何美妙的东西掩饰自己,倒像一位冷静的心理学者,在读者面前勇敢地剖析自己。

(选自《痛苦使人超越》,《走向哲学的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三、作品赏析(王光明)

《雪白的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诗。雪白的墙这一意象如同某类情感经验的网结点,连结了纷繁复杂的情感经验现象:失而复得的希望,纯洁美好的理想,充满友爱和温暖的人与人的关系融进了丰富具体的内容。直观和记忆,现实与梦魇,理性与感性这一切,都凝聚在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感性概括中,通过音乐式的复沓结构,给你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却又摆脱时空局限的感觉。

诗篇开始于洁白的美的复归的惊喜,展示出一种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幻景,仿佛是美好梦境后的回味和诉说,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简洁而又充满柔情的诗句,传达出对久已失落的某种美好事物重现在面前的欣喜。不过,这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喜悦之情。肮脏的颜色可以被刷白,但是记忆呢?雪白的墙不能不引起抒情主人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遭遇的痛苦的缅怀、忏悔和深省: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妈妈,你也哭过,/都为那些辱骂的缘故,/爸爸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

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也许不能理解,大街小巷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的墙壁,与国家和千百万个小家庭的悲剧有什么关系?因此,你或许无法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谈论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什么,你也许不像诗的抒情主人公那样为自己曾经的幼稚、天真、轻信和盲从悔恨终生。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人们了悟肮脏粗暴所象征的真正内涵。雪白的墙和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了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诗人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诗的结尾已不是起始时的那种喜悦的调子了,它变得严肃、庄重,犹如誓言一般: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这时,蒙昧的心灵觉醒了,无知的少年获得了清明的理性,一种新的成熟意识已向自己的过去诀别。

这首诗的特点是以惊人的单纯表现了惊人的丰富。诗人选择了十年动乱中人们感受最强烈的墙这一物象作为抒发自己沉痛的经验与情感的题材,摒弃一切直接事实的陈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思

华夏集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