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蛇》教案

《蛇》教案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问题探究

一、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由于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可以充分暗示自己心灵世界的恰切的喻物,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涵、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蛇》在艺术上的特点,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另一个特点是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象征主义诗人主张摈弃自然主义注重外在描写的方法,要求通过具体物象来感知或喻示抽象观念,并把表达内心作为最高真实来追求。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经验。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

语言品味

这首诗在词语使用上,注意细微的差别。蛇代表丑陋、凶残、冷漠的形象,可作者用蛇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触目,更具有张力。采用悚惧写出人们突然看到蛇时的惊惶、恐惧并且引起厌烦、回避的心理反应。是乡思而不是相思,诗人使用了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乡思可谐音为相思,而作者之所以使用乡思,又是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联系的,因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作者寂寞的心情的替代物蛇,蛇的乡思自然是在那茂密的草原。

紧接着,诗人又使用了一个隐喻,将茂密的草原比喻为浓郁的乌丝。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着浓郁的乌丝,像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这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下一节中还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向我们暗示出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寂寞这一人生体验。作者希望蛇能衔来姑娘的梦境,意指自己的感情能与姑娘获得心灵上的感应,至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在词语的选用上注重情感上的抑与扬、冷与热,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欲扬先抑,欲热先冷,欲浓先淡,从而反衬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等人在北京成立沉钟社。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30年赴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1936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1939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已出版《冯至诗选》。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冯至的诗歌风格(朱自清)

冯至是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来,诗才专向抒情方面发展。那里面理想的爱情的主题,在中国诗实在是个新的创造,可是对于一般读者不免生疏些。一般读者容易了解经验的爱情,理想的爱情要沉思,不耐沉思的人不免隔一层。后来诗又在感觉方面发展,以敏锐的感觉为抒情的骨子,一般读者只在常识里兜圈子,更不免有隔雾看花之感。抗战以后的诗又回到议论和具体的譬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当然,这时代诗里的议论比较精切,譬喻也比较浑融,比较二十年前进步了,不过趋势还是大体相同的。

另一方面,也有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妙的哲理的诗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乎是进了一步。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这是冯先生去年一年中的诗,全用十四行体,就是商籁体写成。十四行是外国诗体,从前总觉得这诗体太严密,恐怕不适于中国语言。但近年读了些十四行,觉得似乎已经渐渐圆熟,这诗体还是值得尝试的。

(选自《朱自清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蛇》的意识流幻示(骆寒超)

蛇的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冯至在这首诗中,却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伙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的。想把人郁积的心力发泄于适当的行动就是欲望;人心成为欲望同社会影响的激斗场,而当后者取得了胜利,就会造成欲望的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压抑,欲望只得逃入隐意识里躲起来,但它又随时要想乔装一番,通过检查作用而闯到意识中去,以求得满足。可是又毕竟出不去,这时它只有通过求梦或白日梦──幻想来获得满足。于是,这些以具体的意象为标志的梦或白日梦,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以显象代表隐义,就出现了象征。现在对《蛇》要进一步考察的,就是白日梦中一个蛇的显性意象究竟象征什么意义或者情绪。不妨注意一下诗人写蛇对你的示爱: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如果承认梦中的图像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那么《蛇》中这些图像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成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选自《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华夏集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