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八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及点评

八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及点评

《星星变奏曲》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的高贵。

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一、初读感知(板书)

1、听读(板书,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

师: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靠近了诗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想走进诗歌的意境。那么请大家跟读一遍。

2、跟读(板书)。

师:刚才大家听读和跟读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读诗的初步感觉,请:

说说这是一首的诗。(板书)

生(男):这是一首立志的诗。

生(女):这是一首抒情咏物的诗。

生(女):这是一首说星星的诗。

生(男):这是一首追求幸福的诗。

师:我同意最后一位同学的意见。那么,你们知道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这种幸福与我们坐在教室里所体会的幸福有什么不同?

生:(满脸茫然,摇头。)

师:大家知道?哦,不知道──不能怪你们,不知道是正常的,因为你们太小,因为你们没有经历过诗人经历的那个年代。那是40年前,中国的文革时期。那时,星星其实还是那颗星星,星星没有变,变的是诗人的感觉,是诗人的想像,使星星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诗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想像呢?要懂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诗歌的背景。

二、研读(研读)

1、知时论诗。

2、知人论诗(板书):

师:四十年前的中国,由于领袖错误地发动了一场运动,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的匮乏,人们非常痛苦。

就连影星刘晓庆在回忆起当年那段生活时,都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如果有人每天帮我锄地,我就嫁给他。可见,人是需要市俗生活的,如果连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话,人性就会扭曲。

人是精神的动物,会思考,会交流,会宣泄。像大学生遇罗克、公民张志新,就是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不同政见的人,于是被处以极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像作者江河这样的年轻人,如:舒婷、顾城、芒克、北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黑暗作为背景,以追求光明为主线,写下了如《星星变奏曲》一样的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诗委婉含蓄,用了大量的意象重叠,但追求光明的指向是相当鲜明的。像顾城在《一代人》这首诗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另一首诗中,他也写到:我在大地上画满了窗子,我要让习惯黑夜的眼睛也习惯光明。 有人说,他们是朦胧派诗人,这是有争议的,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研究。

三、品读(深入)

师:刚才老师用口语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追求,而诗人则来是用诗的语言表达这些。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找出诗人是用什么诗句再现时代的背景和诗人的追求。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认为: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是再现当时的背景。

生:以刚才李若芃同学找出来的,我类推诗的第二段中句式、格式相同的诗句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也是表现当时的背景。

师:我同意两位同学的意见,因为人们只会在黑夜里需要星星,不会在白天寻找星星。还有找到了不同的吗?

生:诗中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的诗句,表现当时的存在。

生:诗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追求。

师:刚才大家把诗的内容理出来了,让我们看清了诗的结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诗,找出体现美好和苦难的词,也就是将意象找出来(简介什么是意象)。

全体同学:自由朗读。

生:表现美好的有: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儿、白丁香表现苦难的有:寒冷、寂寞、苦难、冰雪、僵硬、瘦小

师:我把刚才同学们说的意思,用不同颜色板书出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题目,体会诗歌写作上的特点。

板书: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如果如果

谁不愿意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谁还会

谁不喜欢谁愿意

谁不喜欢谁愿意

蜜蜂萤火虫睡莲寒冷寂寞苦难

春天鸟儿白丁香冰雪僵硬瘦小

师:我举个例子:这首诗分二段,每段分四个层次,每层都有相同的语言标志,与我们的乐曲有相似的形式,这些特点使本诗正像题目所示是一首变奏曲。

生:我看到诗中那些意象选取的事物正好相反,结合诗的标题,我觉得由此发生变奏。

师:对的。

生:诗人用蜜蜂既可以代表他心中向往甜蜜,又是一种很巧妙的用法,蜜蜂翅膀会颤抖正像天上的星星。

师:对,这就有点像我们学过的《山中访友》中树枝向我们打着青翠的手式,露珠向我使着眼色一样,比喻得既神似又形似。

生:诗中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句把怡人的春色写得舒服极了。

师:是,读来使我们不知身在何处,天上,人间。

四、研读欣赏(板书)

师:刚才我们侧重对诗意,诗的写作与结构的把握,现在我们带着这些把握大声地读诗。是你们先读,还是我先读?

生:你先读。

师:配乐朗读。

生:(鼓掌。)

生:(配乐,分角色朗读。)

师:这首诗在初中教材中是较难懂的一篇课文。一节课也很难让大家完全理解到位。不要紧,我们可以不那么到位地懂这首诗,但我们不会不懂祈盼,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生:如果我们的校园到处都是宁静祥和,谁还需防备,谁还会在学习时,想些与学习无关是事。

生:如果我妈妈没有生病,谁还需要四处求医,去寻找那些苦涩的药方。

师:你们心中都有痛苦,你们都用了假设句,有假设就有期待,请接着往下说出心中的期待。

生:谁不愿意,人人都平安,家家都幸福。

生:谁愿意,天天都紧张,紧张得像大战前夜。

师:听了同学们的期盼,我很感动。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是个苦恼,甚至是痛苦的母亲。我想说:

如果我的女儿能快乐

谁还需要去搞笑

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幅画

女儿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

走来走去

生:

师: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朦胧与变奏──评刘丹《星星变奏曲》教学

湖北省教研室 史绍典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刘丹教学以细腻见长,我曾经评点过她的《山中访友》的教学(载《中学语文》2005年11期),对其教学风格有过评说。《星星变奏曲》的教学一以贯之其做派,同样有种新鲜的感觉。

一、刘丹的导入

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的高贵。

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

这一段开场白,抒情,细腻,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刘丹细腻地提示了,人生难免不幸,现实难免苦难;而面对种种的不幸与苦难,惟有企盼与追求。刘丹以这一开场白,预示了《星星变奏曲》中的两种意象、情境,提示着为人必须坚守人性的本能与人性的高贵。

刘丹用了人人都能领悟的话语,作了直观的引入。这一引入,隐去了寓意,隐去了朦胧,隐去了晦涩,但仍然以系联两端的语词架构(苦难与幸福),引领学生,接近《星星变奏曲》的朦胧。

导语,它的作用,就是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向文本。

问题是,《星星变奏曲》的意象,是隠喻着黑暗与光明,刘丹的导语,诉说的是苦难与幸福。黑暗中有苦难,但苦难不等于黑暗,幸福中有光明,但幸福不等于光明。摆脱苦难追求幸福,跟扫除黑暗追求光明,是两种意义。刘丹或许是要廓大《星星变奏曲》的文本义,以指向更为深邃的认识价值,引向广泛意义的追寻。此可进一步探讨。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刘丹《星星变奏曲》的教学。

二、教学的定位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是定位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研读,或者叫着教师引领下的学生鉴赏,亦即老师引领学生尝试研究着读书。

看看对自己读诗的初步感觉把握的教学环节:

师:刚才大家听读和跟读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读诗的初步感觉,请说说这是一首的诗。(板书)

生(男):这是一首立志的诗。

生(女):这是一首抒情咏物的诗。

生(女):这是一首说星星的诗。

生(男):这是一首追求幸福的诗。

师:我同意最后一位同学的意见。那么,你们知道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这种幸福与我们坐在教室里所体会的幸福有什么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初步的感觉应该多样,诗无达诂嘛。

问题是,以一个肯定判断这是一首的诗,能否准确地谈出这初步的感觉?初步的感觉,或然或否,或有然有否,或不论然否,都会存在的。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感觉了、或没有感觉、或有点朦胧感觉等等,都是感觉。感觉这东西,尤其不好拿来填空(因为一个小小的空格里,完全不存在感觉的空间)。从学生的回答来看,立志、抒情吟物、说星星、追求幸福云云,只是一些空泛的套话,只是凭空挤出来的一个语词,只是学生力图靠近老师标答的一种猜想。不能说是真感受。只有用自己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的,才是真感受。学生们似乎一点都没有感觉到《星星变奏曲》的朦胧,一下子就拿一个词填进了那个空,这会是真感受?真感受要学生们自己去感知、去感悟、去感动,要学生们敞开来、放开来谈。

还有,老师为什么要同意最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总共四位同学的发言,只是四个词语替换,为什么最后一个同学填进去的词,就成了标答?同意与不同意,似乎都只在老师的一句话而已。

实际上,学生在听读和跟读过后,对《星星变奏曲》还是不甚了了(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只在于,为什么初步的感觉要在教师的规范下,指向追求幸福?

三、内容的把握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

朦胧诗(或称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刘丹引导学生,通过知时论诗、知人论诗,在解读诗意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即通常所谓读书应该做到的知人论世。

简单的必要的背景介绍。同时例举顾城写于1979年的小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短短的两行诗,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自明的。而类似的意象组合在其它朦胧诗作品中也常可见到,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从而顺势引导学生,找出诗人是用什么诗句再现时代的背景和诗人的追求的。

这里是化繁为简,有点意思。

师:刚才大家把诗的内容理出来了,让我们看清了诗的结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诗,找出体现美好和苦难的词,也就是将意象找出来。

全体同学:自由朗读。

生:表现美好的有: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儿、白丁香表现苦难的有:寒冷、寂寞、苦难、冰雪、僵硬、瘦小

同类的诗人同类的作品同类的朦胧,同类的朦胧同类的隠喻引发同类的联想。在暗夜里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寻找美好。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

这一些,正是要读透的内容。

四、语感的培养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是在读中品、读中味的。

而读诗的过程,同样也是语感培养的过程。整个《星星变奏曲》的教学,伴着各式各样的吟诵: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是营造氛围、酝酿情绪、唤起期待;大家跟读──这是模仿借鉴、尝试诵读、初步感悟;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这是深入思考、认真品味、仔细咂摸;全体同学,自由朗读──这是亲近文本、揣摩文意、整体把握;师,配乐朗读──这是诵读引领、方法示范、尝试体验;生,配乐,分角色朗读──这是深层品读、个性感悟、积累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说,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各种范式的诵读,正是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

而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句式,大声说出你心中的企盼,则既是深入理解文意的需要,更是积累言语样式、培养语感的有益训练。刘丹的引导是值得赞许的。她说,我们可以不那么到位地懂这首诗,但我们不会不懂企盼,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企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大声说出你心中的企盼。

刘丹引导的价值在于,读懂一首诗,是有一个过程的(暂时不懂无伤大雅),它需要人生历练、社会积累、素养经营,所谓事世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是,从诗中所体味出来的追求与企盼,却应该知晓。同时,更强调了痛苦和磨难,是人所皆然。而面对痛苦和磨难,我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追求与企盼。这应该是读诗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就是,它不仅仅是一种句式的简单模仿,而是诉诸一种生活理念的关照、生存价值的追求。

学生的企盼或许是稚嫩的,甚至有着某些刻意或做着,但他们至少懂得了,人在什么时候,是应该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的。这样一种表达企盼意念的言语样式,将保守在他们的心中。

五、过程的推进

过程,一是教学过程,一是读诗过程。个体单独读诗,跟在教学情境下师生共同读诗,其过程是有所不同的。

这里,我们只讨论教学情境下师生的共同读诗。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其过程的推进,大致是这样的:

1、理清背景:

前已论及,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这样的几个特定,跟学生都很遥远。那么,这一种特定,必须由老师教给学生,或者由老师指导学生去获取这种特定的信息。刘丹是她自己教给学生的。因为这是告诉学生,这样的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出了这样的诗;你才能明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刘丹做到了这一点。

2、分清内容:

除了上面所说知人论世以外,主要是对诗意的整体把握。整体把握诗意,也包括对朦胧诗的一般认识。关于这一点,在教学的定位的讨论中,已有论及。《星星变奏曲》,初读之后,较难把握其内容,这应该是很正常的。对学生来讲,懂与不懂,知与不知,知什么与不知什么,知之甚少与知之较多,在教学的整体把握环节中,不甚明了,而且这一的环节,也显得太过潦草。我们说,语文教学,不论怎么说(是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教),教学内容,都是不容忽略的。我们就是要通过《星星变奏曲》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朦胧诗,认识朦胧诗的意象所寄寓的意义,认识其意义的价值,并通过其价值取向来认识人生。

在后面教学的推进中,终究找到了把握内容的钥匙,即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这才理清了《星星变奏曲》朦胧之所在,及其朦胧的意象所指向的事物。

2、延伸拓展:

这个环节,主要是由《星星变奏曲》所产生的联想,这一联想,如教材提示说的一样,是也要让我们的学生勾起‘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引导学生正视苦难,追求光明,善待人生。

对于《星星变奏曲》的独特句式(如果谁不愿意,如果谁愿意)的把握,也是一种延伸拓展,我觉得很有意义。它是在学生的心灵上,构建起了一个面对心灵劫难、面对人生苦难、面对艰难挫折、面对社会不公的公式。

刘丹《星星变奏曲》的教学,留下许多的思考。我无意说这是一堂好课或不好的课,这种肯否的评价,没有丝毫价值。能够给人以思考,能够让人产生争鸣,这种课就是有价值的。我们的评课,可否也要一点朦胧与变奏?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