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过:责备。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段背诵二、讲析第二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注意辨析: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教师点拨: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板书]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三、讲析第三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注意辨析: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四、布置作业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2.完成课后练习三。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基础知识掌握1、给加点字注音。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①②③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③虎兕出于柙 于:④龟玉毁于椟 于: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二.课外提升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8.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①为短文断句。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为加点的字注音A.省 B.传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A.谋: C.交:B.忠: D.信:③翻译这则短文。《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1.略2.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3.A4.D5.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6.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7.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⑷D ⑸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6)B(7)C(8)D(9)D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9.①A.xǐng B.chuán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猜你喜欢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读写例话) 一、教学要求 12-181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2-18抓住事物的特点写 12-189.鸬鹚 12-18注意积累材料 12-18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12-18教学生写《我高兴的一天》 12-1822.圆明园的毁灭 12-185.可爱的草塘 12-18基础训练1 12-18热门预览3 诚实的孩子 教学目的要求: 12-17a o e ( 2课时 ) 12-16认识四线格 12-169 骆驼和羊 教学目的要求: 12-17第八单元 12-18《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12-14教学生写《我高兴的一天》 12-18《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文 12-14《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长文短教板书设计 12-18《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12-10欢迎使用华夏集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