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的 :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课文中词和句子的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我们初中时期学过孟子的三篇文章,回忆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都是他的篇目。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等。
二、作者简介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后世称之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三、讲授新知:
1、熟读课文: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下列加线的字注意读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分析课文:
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
(1).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
(2).注疏要点。 ①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为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②王语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王,承前章指齐宣王。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
③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意思是好乐好不好。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⑤他日,见(X)于王见,被引见、被接见。
⑥王变乎色齐王自知他的爱好并不高雅,这是他的心病,而在暴泄其事干孟子,这使他感到温怒和惭沮。
⑦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淫,放郑声)。
⑧分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个乐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道理。
⑨可得闻与意思是请对方继续说下去,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可见孟子的这种权宜的说法收到了效果。
⑩曰至不若与众孟子先不作答,反而连续问齐王。对这两问,答案肯定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这就为论述与民同乐作好了铺垫。齐王已入我彀中矣。
学生诵读,教师检查。注疏要点如下。
①臣请为王言乐(lè)这是下文的总领句。乐读le,因上文两次问孰乐(lè),这句自应承上读le,其余理由详见教学设想。
②今王鼓乐于此今于此是古汉语的习惯句式,表示假设,不是现在在这里的意思。这句话可译为假如大王奏起音乐。下文今王田猎于此,与此相同。
③举疾首的举举俱义通,可训,皆,全部的意思。
④此极也的极这里是困顿的意思。朱熹注为穷。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下文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是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5.划分层次。
说明:这段话的层次容易划分,之所以要来讨论,是因为要借此明确几个问题:①这段话是围绕着一个乐字来写的,话题已经从欣赏音乐转到君民关系上来,从个人爱好转到治国方针上来。②这段话的主体是两幅形成强烈反差的图景,孟子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图景的原因,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是由苛政造成的,而后者是仁政的结果,因此尽管用的是叙述方式,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③本段的结句是有针对性的,齐宣王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所以孟子又借机向他宣传王道,劝他通过与百姓同乐的途径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上述要点都可以在讨论中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个别地方由教师作补充。讨论后再将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层:点明谈话内容。
第二层:两幅不同的图景: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
第三层:能同乐则能王天下。
第二课时
一、归纳。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2、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他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王是否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发了齐王的兴趣。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齐王两个孰乐,让齐至自己说出。
3、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4、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关于本章主旨,可以确定为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这是孟子乐以天下,优以天下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