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本中易混淆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2、找出文中关键句,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品读文本,把握主旨,培养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对文句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4、感受文章集优美、深刻于一体,深情地讴歌,深沉的咏叹的特色。体会作者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以及自然中生命和心灵轨迹的真情告白
(二)、过程和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文中借优美的语言,体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对自然的礼赞和思考,对风景的文化观照,以及对人性在自然中欢歌的生动描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专题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
二、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把握主旨,学习文中借优美的语言,体悟作者
2、在文中所寄予的对自然的礼赞和思考,对风景的文化观照,以及对人性在自然中欢歌的生动描绘。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 质疑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专题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由必修一上的内容导入本专题
(二)生自由阅读文章思考以下的问题
(1)《大自然》
1、请结合课文内容,阐述“我”的观点。
2、针对自然,“自然之神”持有什么观点?
3、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这篇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观沧海》
1、作者在文中把大海比作什么?
2、在读沧海中作者体悟到哪些情感?
(3)《一个消逝的山村》
1、谷内溪水的两旁曾有过村庄,作者的根据是什么?
2、“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作者在草木间感到该村的哪些余韵呢?
3、“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能作一些简单的阐述。
(4)《苔丝》
1、从前三节看苔丝的心情如何,略作简单分析。
2、眼前的自然给了主人公哪些启迪呢?
3、本文刻画主人公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
(5)《走出绿色象牙塔》
1、人类在茫茫太空中的唯一借以存身的这颗地球,还能给我们提供多久的庇护,作者为什么不能乐观回答?
2、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以下“浅绿”和“深绿”的含义。
3、作者呼吁“让‘深绿’从哲学的象牙塔走进活生生的人类生活。”结合自己的知识谈谈对该句的理解。
(三)课堂完成《大自然》《走出绿色的象牙塔》
第二课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课前预习)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课堂体悟)
3. 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课外延伸)
二、教学重难点:
1. 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三、教法学法:
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为此,本文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粗读—精读—研读”的品读鉴赏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
学法:采取“总——分——总”交替推进的教学步骤实施教学,采用自主设疑、合作研讨、共同探究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了解作者,积累文学知识
1.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作者的了解。
2.老师以资料投影展示方式再作整合补充,以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认识。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 三)、文本研习
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为后面的质疑探究打基础)
老师引导: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朗读这篇文章。
(2)“疑”(提出问题,展示在投影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熟悉课文)
老师引导: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解读的着眼点应放在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进而理清文章思路,为探究文本的精髓作铺垫。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的同时,就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A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B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C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3)“谈”(学生就读后所感交流、质疑)
分两步:A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B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再由老师根据文本的写作旨趣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备用。
2、精读局部,鉴赏品味 (该课教学重心,采用教师示范鉴赏与个性鉴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认为需要探究的文章内容。
(2)教师示范鉴赏第5节
关键点:描绘眼前小溪——想像曾养育昔日的人们——感悟人类声息相通。
(3)启发思考:文章以下各节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随机点拨评价,达到师生互动目的。 )
明确:第6节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
第7节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第8节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
第9节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第10节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4)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在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大自然在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时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珍爱自然的情感,真正达到怡情悦性。)
(5)怎样理解文末一段?
明确: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3、研读文章,升华认识
(在精读的基础上探寻文题的深刻寓意。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交流,教师注重内容的联系,巧妙点拨。引领时要注意问题的分解及问题设计的梯度。)
(1)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
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
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2)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有何巧妙之处?一棵小小的鼠曲草、一些彩菌各承载了作者哪些丰富的联想?能够跨越历史时空的,除了看得见的自然事物,还有哪些是看不见的?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者在这个山林所体验到的,让他们思考作者所思考到的,比如关于生存的意义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
4、仔细琢磨,领会冯至散文的特色
投影展示: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老师陈述: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你认为精彩的语言,然后组织研讨交流。
(引领学生研讨时,主要突出“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这一特点)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小结 (老师引导)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2、作业
[表达与交流] 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
3、课外完成《读沧海》《苔丝》的有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