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7(苏教版必修三)

复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3、分析引用论证法、喻证法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本课素材写作
一、1.“讽、谏、谤、讥、说”浅析
“讽、谏、谤、讥、说”,这五个字是古汉语中的常见字,从表面上看,它们的字义颇为相近,其实它们的字义是有差别的,下面略作阐释。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个“讽”字的意义都是指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对方。在古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例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四》),《谏逐客书》(秦,李斯),《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周语上》)。上面三例中的“谏”都是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在大多数场合用作动词,有时也用作名词,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动词转化为名词,是“纳”的宾语。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就是公开指责厉王的过失,在这里,“谤”没有贬义色彩。不过,“谤”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诽谤。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此处的“谤”是指诽谤。
讥:“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诽”“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诽”是背地议论别人的过失;而“讥”则是微言讽刺。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讥,有时也作讥笑讲,如:“称郑伯,讥失教也。”(《左传·隐公元年》)
说: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和《庄辛说楚襄王》《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二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_____”称之。唐代______、______、史学家。曾主持编撰《隋书》《群书治要》,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贞观十一年上《十思疏》,有诗五古《述怀》等30多首。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____________,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文体,又称______、______,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思国之安者,_______________。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
4、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3)、终苟免( )而不怀仁( )
5、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课堂学习案
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 2、当:当神器之重( )
3、景:承天景命( ) 4、董:虽董之以严刑( )
5、克:克终者盖寡( ) 6、作:将有作( )
7、牧:则思谦而自牧( )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 10、简:简能而任之( )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⑤既来之,则安之( ) 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⑨安土重迁( )
2、信:
①信者效其忠( )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 )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⑤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 ⑥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
⑧言必信,行必果( ) ⑨忌不自信( )
⑩烟涛微茫信难求( ) 低眉信手续续弹( )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⑤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
5、当:
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
②当场。当是时 有大石当中流。 ( )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
④各当时而立法( ) ⑤犯法当死( )
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 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⑧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B、dàng①安步以当车( )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 )
6、下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⑤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 ⑥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 )
⑦徐孺下陈蕃之榻( )⑧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
7、克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
③奉公克己( ) ④与克期俱至( )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③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⑤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⑥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
⑦盖亦反其本矣( )
10、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2、重:人君当神器之重( )
3、下:则思江海下百川( ) 4、终:克终者盖寡( )
5、虚: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正: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7、宏:宏兹九德( ) 8、乐: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9、能,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五)、古今异义词
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二、实词意义推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4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7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8势拔五岳掩赤城
实词意义推断方法总结:
三、典型论证手法辨析运用
(一)找出下面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5)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明确:
(二)、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四、写作片段训练:
请运用引证法和比喻论证法并结合本文素材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课后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同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客何负于秦哉?
A.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岂人主之子孙则不必善哉
C.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D.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
2、解释“以”用法及意义: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②虽董之以严刑( )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⑦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3.仿写句子。
要求:(1)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与上下文构成排比。
在我们人生的小河上每片帆影,每圈涟漪都与母亲息息,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是航行中的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头枕她的臂膊,给你安慰与鼓励,让你再次扬帆启航……
写作素材积累
《谏太宗十思疏》
●(1)写作素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徵)
角度点拨:①居安思危;②凡事从根本着手方能恒久
●(2)写作素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徵)
角度点拨:持之以恒是制胜的法宝
●(3)写作素材: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徵)
角度点拨:①民安方能国泰;②当国者以德待民,民才能以德报国
●(4)写作素材: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魏徵)
角度点拨:①人才是国家的栋梁;②广开言路是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烛之武退秦师》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如:1、 烛之武,一位老人,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
2、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定天下救济苍生的路径。他对晋国的历史和晋君的为人十分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和秦晋之间的恩怨一目了然,表明他是一位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不公,也决不放弃,到了紧要关头,你就有用武之地。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