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40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4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能否研究研究说话技巧,把利于行的忠言说得顺耳呢?事实上,我们的老祖宗中有许多人就很讲究说话的艺术。现在,我们来学一篇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的说话正是如此。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窥镜(   )  谤讥(   )  期年(   )  形貌昳丽(   )

市朝(   )  间进(   )  暮寝(   )  朝服衣冠(   )

2.常识介绍

(1)剖析文题: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齐国的相,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王即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文体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此书并非西汉刘向所著,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劝说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3)背景简介: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3.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五.自学检查,成果展示

(一)通假字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2.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 

3.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议论       今义:诽谤嘲讽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身边大臣       今义:方位名词

(三)一词多义

1.朝a.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2.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b.孰视之            通“熟”,仔细。

3.上 a.受上赏                第一等的b.上书谏寡人者      向皇帝......呈上

4.若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比得上 b.门庭若市          如,像,动词

5.美 a.不如徐公美            美丽的 b.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6.修 a.修八尺有余          身高     b.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7.时 a.时时而谏进          有时     b.时而献焉:到时候

8.旦 a.旦日                第二天   b.旦辞爷娘去:早晨

(四)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认为……美)

2.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5.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6.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7.暮寝而思之: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五)特殊句式

1.固定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 (1)能谤讥于市朝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六.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体现了邹忌怎样的心理变化?这“三问三答”各表现了妻、妾、客怎样的语气和心理?由此邹忌联想到了什么问题?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自信—产生怀疑—不自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地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偏爱)

妾曰:“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式赞美,口气有点勉强。(畏怯)

客曰:“徐公不若">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式赞美,口气有点客气。(敷衍)

联想的问题:由自己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

3.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

(1)没有正面提出要齐王纳谏,而是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2)从自己的小事推至齐王的治国大事,以事设喻,运用委婉的说法,由自己受蒙蔽推至国君也受蒙蔽,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齐王听了上谏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明确】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5.找一找全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哪两个字?并由此说一说邹忌和齐王身上都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邹忌——“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其中的原因: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和明智、精细的性格特征。

齐王——“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言论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表明了赞同与肯定,同时我们也看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明君的高大形象。

七.自主总结,疑点追踪

1.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明确】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2.邹忌用“讽”的办法使齐王接纳了自己的意见,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3.《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给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 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邹忌自知不如——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妻妾皆美邹忌——要警惕讨好恭维话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规劝齐王——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齐王纳谏除蔽——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八.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