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 要为 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诗余。词分上下阕(片), 一般上阕( 片)写景叙事作铺垫,下阕(片)议论抒情揭示主旨。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 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 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 ,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 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 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 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3.《沁园春雪》的影响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沁园春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 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 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沁园春雪》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 蛇, 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照耀着大地的壮丽景象,更显祖国壮丽多姿。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今朝( )
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朗读课文,给下边句子划节奏。
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精读精练】
精 读诗歌下阕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体会这个词的蕴含其中的情味。
11、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12、总结归纳,这首词上片主要用( )( )的表达方式。描写了(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为下片议论揭示中心作铺垫。上片描写对象是( ),总写其特点是( ),具体描写由一个( )字领起,前七句( )写,后三句( )写,其中( )化 静为动,运用了( )( )的修辞,形象表现出北国生机勃勃的景象。下片( )两句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引出下文议论。议 论由一个( )字领起,最后指出( ),揭示主旨。全词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 合,境界壮阔,气势豪迈。上片采用( ) 的写作方法,下片是( )。
【艺术特色】
13、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14、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15.背诵并默写全诗。
【拓展提升】
16、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17、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和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