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6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6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guàng)来逛去   矮墩墩(dūn)   砖(qì)   ( nì )称

(niè)手蹑脚   苔(xiăn)   气吁吁(xū)   (bìn)仪馆  

(chóu)莫展   一(zhuàng)楼  (sā)手   咆哮(páoxiào)  

(jiàn)    (piē)见   (chān)假   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

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

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找出文中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

第一问,是杰作:(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

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

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                                                                 

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

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  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

指导写作:

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