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外国诗两首》教学案
姓名: 班级: 日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重点生字的音、形,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含义。
2.了解济慈、叶赛宁的经历及其创作。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2分钟)
不知你喜不喜欢诗歌,我建议你学点诗歌写作。
可能你会说,我又不想做许人,可我说:不做诗人也要学点诗歌写作。
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任何类型的诗歌妁本质和基础都是在传导一种情感。你在学诗写诗的过程中,能够渐渐地体合并且逐步掌握诗歌妁感情抒发方式。一旦把这种抒情方式远用到其他丈体的写作中,你的丈章一定全写得很奥,充满诗意。
我们可以在学习诗歌写作的过程中,学到诗歌意境开掘的方式。所谓意境,指妁是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田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像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学习诗歌开掘意境的方式,能使文章的构思精妙.想像力丰富,富有意境。
我们辽可以在学习诗歌写作的过程中,学到诗歌优是的语言。诗歌富于韵律、节奏,顺口好读,易懂易记。学习其声韵节律,精炼简约的表达形式,有利于进行其他文体的写作。
所以,一个写作爱好者应该懂得点诗,会写一点诗。在学写一点短诗、小诗的同时,学习诗的抒情,学习诗的意境,学习诗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5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
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 )草茸茸( )欢嚷( )喧响( )
2.根据注音写字。
树l( )yōu暗( )沉j( )昏yn(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填空。它争先____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___,/一旦唱得________了,/便舒适地_______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一)《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充满生机。
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蝈蝈和蛐蛐》一诗的主题句是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该诗构思巧妙,诗人由冬夜蛐蛐的歌儿联想到盛夏蝈蝈的乐音,作者凭借着温暖的炉火来联想,此时蝈蝈的乐音给诗人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朗读叶赛宁的《夜》,回答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夜晚的静谧与美好。分别写出诗中描写静态和动态的诗句。
静态: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动态: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或学生总结。)
五、反复朗诵。(5分钟)(学生朗读,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