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常识。
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3、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
4、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用案人自主创新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
二、导入
1、(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
2、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记住这些号)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1、指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他们读的哪些字的读音与你不同,断句与你不同?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an 邑yi 冥ming 甍meng 垣yuan 睥bi睨ni 亘gen 莽mang 霄xiao 扉fei
缥piao缈miao 逾yu 倏shu
2、学生两人一组,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桌听。
3、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通文意
1、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2、班中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
3、比赛翻译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的读音、意义。
2、翻译课文。(抄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3、查阅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字词、句的意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一、检测复习
1、抽查学生的朗读1—3名,不会的中午到办公室读,读会为止。
2、解释加点的字
(1)邑八景之一也 (2)数年恒不一见
(3)高插青冥 (4)念近中无此禅院
(5)无何,碧瓦飞甍 (6)未几,高垣睥睨
(7)连亘六七里 (8)尘气莽莽然
(9)裁如星点 (10)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11)倏忽如拳如豆
二、研读思考
1、全班齐读课文,同时思考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4、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