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关键概念进行阐发。
2、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
3、能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学法建议】
1、思路清晰,文意畅达,阅读时注意探讨文中充满人生激情的句子。
2、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发。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2)名句分享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歌德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作者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②文章开头就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动力中哪一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 ) 飓风( ) 濒临( ) 震颤( )
俯瞰( ) 神秘( ) 呼号( ) 折磨( )
2、第三节中“人的心灵”是指关于 的知识,“行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是指 知识,毕达歌拉斯的思想威力是指 知识。
二、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文结构为 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
, , 。
第二部分为第2—4节,对人生的三个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自然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自然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
第4自然段,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这是基于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第三部分是第5节,总结上文:“ , 。”
2、艺术特色
作为一篇随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尤其是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 ”、“ ”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 ”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激情中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2、罗素在这篇文章中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呢?
※选修延伸
【师生互动】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