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及鲜明、生动的语言;学会细致观察事物和抓住“春天”的特点进行写作。
(2)能力目标
品味诗一般 的语言;学习修辞的运用;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教法设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设计教学。
1、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活动,而老师只是在适当时给予必要的补充和指导,在学生 分析表达有困难时给予点拨和帮助。
2、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我在拓展延伸课文部分设置了三道练习题,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题。这种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以自由 发挥、发展的空间,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时,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 、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 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 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二、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A.欣赏春天的画面及配乐朗读《春》。
B.请学生谈谈文章描述的画面。
C.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试读,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知识体会朗读的技巧,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D.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三、 拟题质疑、合 作探究:
(先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结构,再质疑探究 )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 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笔下的“春”究竟是怎样美的?此时教师 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①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 描写?
④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⑤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四、 延展课文、激趣作答:
设置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题完成并交流展示。
①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②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
③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 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 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五、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六、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
七、板书设计 :
春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