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了解《孟子》及其重要思想,
熟读并翻译课文,识记重点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总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所推行的“仁政”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课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二、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著有全面反映其思想的《孟子》一书。
三、背景信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社会混乱。魏国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孟子被“招贤”而来,是他们的一次谈话。
四、课文研习
(一)朗读课文
(二)学生小组探究预习中的疑难点并完成下列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表示收成不好的词还有:俭,饥,荒)
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国家名
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丈夫的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