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能够采用恰当的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引入课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情未必真豪杰,谁能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对,人是有感情的。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发泄出来,这种发泄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抒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抒情的问题。
二、讲解抒情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有哪些?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几种方式。
①寓情于事,借事抒情我们在回忆往事、记叙经历、述说体验时,往往会涌起感情的波澜。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情色彩浓厚。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们看到一些景物,往往会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中国文学很传统的表现手法和突出的艺术特点。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型】
自学悟读课。
【创意说明】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文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教师从中择选任一角度,都可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也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把这节课预设为自学课型,为学生提供几个泛角度,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圈点勾画的阅读技能;
2、学习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3、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
4、体察人物的个性和情操。
【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入课:结合常规课前五分钟演讲,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诵读: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3、释疑: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
二、鉴赏交流
1、创设角度:
⑴ 作为一篇文章,你认为作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了吗?请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描写角度。
⑵ 作为一次演讲,梁启超的演讲效果如何?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⑶ 作为一个人,文中说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你能从文中找出佐证吗?
2、讨论交流:
⑴ 学生四人一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讨论,并记下讨论结果,同学发言。
⑵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点拨和总结。
三、迁移运用
1、请学生上台演讲。
2、学生评点:
⑴ 你觉得他的演讲技巧如何?可以打多少分?
⑵ 任选描写角度,《记 同学的一次演讲》。
⑶ 听了他今天的演讲,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总结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