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我们了解的苏武是个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武传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游说的语言技巧。

2.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二、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劝说的语言技巧。

三、德育目标:

学习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学生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卫律、李陵劝降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下面我们就通过卫律、李陵的劝降来看苏武是怎样展示伟大人格和民族气节的。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读文章第5、7、8段,找出卫律李陵二人的劝降方式有何不同。

明确:卫律劝降: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李陵劝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二人为何对苏武采取不同的劝降方式?结合二人当时的投降情况:

1、卫律投降:(课下注释62页5)卫律,本是胡种,生长在汉朝,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因恐受株连,逃入匈奴,成为单于的亲信。

2、李陵投降:(课下注释63页39)

教师补充: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曾和苏武同时作汉朝侍中。李陵有军事才能,不愧为将门虎子,他的投降有不得已之处。

(三)卫律李陵是如何对苏武劝降的:

1、卫律劝降:(第5段)

(1)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点拨。

(2)具体分析:

①剑斩虞常,企图杀鸡儆猴,吓唬苏武和张胜。

②张胜当死卫律举剑欲击之,威逼吓到了张胜,对苏武没起作用。

③紧接着复举剑拟之来砍他,然武不动,毫无畏惧。

④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找学生读利诱这几句(教师点拨朗读技巧):赐号称王富贵如此。⑤看他没反应又说:君因我降尚可得乎?

⑥重读读第5段,读出语气。

2、李陵劝降:(第7、8段)

(1)学生读文,分析之后再读。

(2)具体分析:

①终不的归汉;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第一招消除信念。

②前长君伟奉车: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③来时太夫人已不幸: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第三招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断绝想念之情。

④陵始降时:第四招现身说法,翻出自己最伤心最痛苦的记忆。

⑤陛下春秋高:汉武帝法令亡常,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汉武帝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进一步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

(四)问:苏武是如何对待二人劝降的?

①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在苏武眼里,他就是个叛徒,从心里就瞧不起他。尤其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他简直以和卫律对话为耻。

②李陵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③教师总结: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五)问:卫律李陵劝降很到位,苏武他为什么不降?

明确:他身上体现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三、小结:本次课我们通过卫律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感受到苏武身上伟大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歌曲欣赏:《苏武牧羊》

师生在音乐欣赏中再一次感受苏武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五、布置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有怎样的游说技巧呢?形成文字材料。

上面就是苏武传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