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阅读答案

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
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7.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
B.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
C.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
D.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
8.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
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C.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
D.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女娲补天反映了中原地区远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
B.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发现有广泛的分布。
C.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D.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参考答案:
7.C (A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来源不正确,原文信息是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B古代不如原文远古时期准确,且以偏概全,原文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D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与原文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不吻合。
8.D(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
9.D(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B不是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而是河北平原;C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原,而是白洋淀。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